|
希拉里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閉門會晤 |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20日,美國有史以來最忙碌的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的東亞之行被硬生生打斷,因為總統把她送到了巴以衝突的現場。美國的官方說法避開了“停火”一詞,將希拉里此行目的描述為尋找“可持續解決方案”。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評論文章稱,希拉里此行似乎釋放了一個信號:經過近4年的“保持距離”,美國將會更積極、更直接地參與到中東事務中。
奧巴馬政府的戰略重心從中東移開早已是有目共睹,這麼做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
多年來,人們一直相信美國對中東的關注多半來自於這裡的石油。而如今,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正在降低。國際能源署最近發布報告稱,美國將在2017年之前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並有望於2030年左右成為石油凈出口國。奧巴馬政府似乎也傾向於讓美國民眾相信,中東這個地方對他們而言,除了麻煩,還是麻煩。
文章表示,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奧巴馬在這裡“受了傷”。2009年他上任之初在開羅大學面向穆斯林的演講讓聽者動容,但是他所謂的“新的開始”也罷,他承諾的結束周而復始的“懷疑和爭議”也好,全都成了一紙空文,或許連他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另外,他公開提出把“以1967年邊界線為基礎談判”當作中東政策,惹得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暴怒,並引來了共和黨人的激烈攻擊。這些不堪回首的經歷或許讓他寧願選擇遠離這個“傷心地”。
美國真的想從中東抽身嗎?
美國強大的猶太人遊說集團絕對不會同意。以色列民族所具備的令人驚嘆的、強烈的認同感讓他們緊密團結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而且他們有足夠的智慧明白,以色列離不開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支持。而對於美國而言,即便能源能夠自足,中東這個地方依然有能力影響石油價格,美國怎麼可能在這個地區徹底撒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