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在美國兩黨最有實力的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和傑布·布什正式宣布參選後,2016年美國大選的吸睛效應開始顯現。候選人的言談舉止被置於媒體顯微鏡下,會否像往年一樣競相“拿中國說事”惹人關注。
與此同時,美國戰略界和學術界出現了一股新的“厭華情緒”,認為中美關係已發生質變的聲音浮現。強硬派呼籲調整對華大戰略,全面加強遏制一手,溫和派則對兩國競爭加劇的現狀深表擔憂。近期中美在南海、網絡安全上的高分貝爭吵,在亞投行問題上的暗中角力,在亞太地區的圍堵和反圍堵鬥爭,則為這種聲音和擔憂提供了注腳。中國人揣摩著美國人“中國觀”的變化,或許同樣不乏憂慮和焦躁。
一枚硬幣有兩面,矛盾自有兩分法。在崛起國和守成國的結構性矛盾尖銳化之際,兩國管控競爭、解決問題的意願、能力和效率也都在提高。
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激烈爭執,已轉化為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的歷史性承諾。
長期困擾兩軍關係的三大障礙,已被綿密的軍官互訪、聯演聯訓、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公海海域海空軍事安全行為準則等跨越。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訪美後,南海問題的熱度也隨之降溫。
一度被熱炒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競爭,因中美積極推進《雙邊投資保護協定》(BIT)的談判而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