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8日電/《光明日報》報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在信息時代如何保護和發展?文人剪紙的意義何在?剪紙應當以怎樣的身份出現在今天的公眾視野……日前,由福州市委宣傳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福州市文聯聯合主辦的“萬科杯”海峽文人剪紙邀請展開幕,2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展露在世人面前。隨後,海峽文人剪紙論壇舉行,學者和剪紙藝術家各抒己見,對以上問題進行了研討。
文人剪紙應當是創新作品
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民間剪紙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從表面上看,剪紙在民間工藝中是廣而化之的一種樣式。然而從深層看,中國民間剪紙卻是最集中、最全面地概括了中國民間藝術造型觀念、美學觀念與哲學觀念,用自己特定的語言,傳述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中國民協剪紙藝術委員會副會長吳文娟說,剪紙源於民間,是悠久的農耕文化磨礪出來的非物質文化產物。文人剪紙只想將原始民族文化因素歸納總結,加上富於詩情畫意的思想印記,再回到民間。她提出,文人剪紙應是寄予創作者情意哲理思想印記,會創新、能融入時代特征的作品。
南京大學陳竟教授認為,在中國剪紙史上,確實有不少文人曾參與了剪紙的創作,對剪紙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國民間剪紙和文人剪紙,都是中國剪紙的組成部分,不應分家。民間剪紙是母體,它是文人剪紙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如果說民間剪紙是母親藝術,那麼,文人剪紙則是她繁衍生息的藝術。
來自河北蔚縣的張懷遠提出,中國剪紙今天正處在歷史的拐點,農耕時代誕生的剪紙,到了信息時代,正在發生著從以實用為主到以欣賞為主的轉變,剪紙藝人群體也在發生著從以農人為主體到以文人為主體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