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北京商報》報道,今年戛納歐洲和亞洲電影雖為主力,但華語影片卻呈現“打醬油”的狀態,日韓電影仍在數量和質量上領跑亞洲電影。而除了2001年李安的《臥虎藏龍》打破獎項空白,華語影片似乎在奧斯卡也常年被“小金人”拒之門外,歷屆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也鮮見中國影片身影,入圍影片屈指可數。華語電影近年經常出沒於國際市場,被認可的卻屈指可數。去年,中國電影市場以年產約400部影片的總量成為世界第三電影生產大國。而屢次缺席國際重大電影相關獎項的評選,華語電影的“尺子”到底是什麼?據此,業內重新開始對華語電影質量和影響力衡量標準進行討論。
微言大義:戛納未入選並非水平不足
我不覺得很奇怪,也有其他地區的片子沒出現在今年的電影節上,華語片今年沒有,以後也會有機會。華語電影在許多影展能見度都很高,沒有入選戛納影展,不代表水平不足,這只是日期安排的問題。(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香港制片人 施南生)
不因票房“誤判”電影的藝術
不要看一時一地的得失,不要看票房多少多少了就覺得很了不起而喪失了對於電影藝術的判斷力,實際上我們的電影還是不行。但現在的人有各種貪欲,有人利用電影求名求利。(著名演員 孫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