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沉默了數十日的倪萍終於公開回應“買獎”傳聞,並相信臟水總會被洗掉。日前,在上海參加上海星尚頻道2011華語主持人選拔大賽《今天我主持》的相關活動時,倪萍針對自己被獲“共和國脊梁獎”而被“戳脊梁”一事表示,最近她的沉默只是“不想添亂”,“一切的質疑也好,一切的罵聲也好,我都能夠承受,只是不希望被大家人身攻擊。”
面對攻擊,不回應實際上也是一種回應,更何況有些攻擊還游離在理性的批評之外。筆者不是要為倪萍辯護,只是想將心比心地說一句,當榮譽如同出了故障的ATM機,狂吐巨額鈔票,領獎的人又能否有足夠的定力,阻擋住意外之財的誘惑?
一段時間以來,扯虎皮、拉大旗式的高調而非高含金量的評獎活動層出不窮,“中華”“全國”“脊梁”“華人”等字樣被印在了各種證書上。亂花漸欲迷人眼,獎項紛呈心迷離。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人卻常常缺乏自知之明,對名譽來而不拒,欣然領受,特別是對於某些公眾人物來說,各種名頭、花帽已然成為他們抬高身價、謀求發展的籌碼,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真金白銀。因此,面對投懷送抱的獎項,能如柳下惠般“坐懷不亂”的人畢竟是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