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日電/光明日報報道,在河北霸州,有一個古鎮叫勝芳,“南有蘇杭,北有勝芳”的古民諺,說的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水旱碼頭。令人稱奇的是,勝芳至今保有花燈、花會、民間信仰、節日、民歌等豐富、系統的民俗文化,從2009年起,這些民俗文化吸引了諸多海內外學者的目光,使其成為民俗學研究的新熱點和著名的民俗調研基地,與此同時,創始於清代的南音樂會和勝芳燈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也許你沒有想到,讓古老民俗走上學術殿堂,在學術的滋養下發揚光大的,卻是北京的一所高校。2009年,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的老師和研究生、本科生,以田野調查的精神走進勝芳,3年來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了20餘次深入調研,用文字、錄音、錄像、圖片記錄了當地傳統民間小調、勞動號子、佛教和道教音樂、中元節和元宵節等節日活動,為勝芳留下了寶貴的民俗資料。
同時,他們還聯合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河北省民俗協會的專家學者到勝芳多次舉行學術研討會,目前已經撰寫出了幾十萬字的研究成果,所編《集鎮影像》論文集即將出版。
“正是大學生們和各位專家學者積極為勝芳民俗文化遺產做的開發、保護、宣傳工作,使勝芳民俗真正被世人所認識和接受。”勝芳鎮鎮長張玉良對記者說。
不過,對勝芳的田野調查,不只是勝芳受益,也讓高校和學生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