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9日電/近來,一個只有“鐺鐺鐺”敲鐘聲的微博火了,粉絲一夜暴漲至20萬。引得姚晨、蔡康永、李小萌等一眾名人紛紛轉發、評論。發布這樣的信息,有勁嗎?關注這樣的信息,有勁嗎?有空還不如多看看書。
新媒體的飛速崛起,就像這個微博一樣,每天都在給傳統媒體敲著喪鐘。其快,10年走過後者百年歷程。其強,已經逼迫後者退避三舍,割地讓位。
傳統媒體跟人一樣,生而奔死。當年,電視出現,廣播業界悲鳴一片。可當事人預料不到,今天廣播居然還能大行於世,活得很好。廣播會死,但不是今天。它找到了新的讀者群,更新了盈利模式,改變了內容供給,鹹魚翻身了。
再舉一個例子,公共洗手間裡一般都有烘幹機和擦手紙。按理說,烘幹機更環保,用紙會造成浪費。可如果有擦手紙,很少有人用烘幹機。為什麼?因為用紙擦更快,雖然比烘幹只快幾秒鐘,可就這幾秒鐘為擦手紙贏得了生存空間。所以,只要傳統媒體還有一絲價值,就不會被輕易拋開,何況,現在它的價值還不小呢。
首先,新媒體似乎降低了新聞業的從業門檻,可所謂“人人都有麥克風”,從哲學上講是泛神論。人人都有,就是人人都沒有。雖然新媒體宣稱報道者永遠在現場,可如果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在現場看到的只是表面。
美軍特種部隊突襲本.拉登,被人用新媒體直播,論者驚呼:傳統媒體完蛋了!可要知道,如果不是傳統媒體確認,誰知道那家夥拍到的是什麼?真人CS嗎?如果不是傳統媒體解讀,人們只能獲得震驚、詫異、錯愕這樣初級的感性認識,而不會得到深刻、豐富、確鑿的理性認識。
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就是擁有一大批有較高學習能力、分析能力、知識水平的從業人員,占據了人才重鎮。雖然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本將來很可能會發生一種向新媒體流動或者原地轉身的趨勢,但在一系列配套機制完成前,人才轉移還只能是沙盤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