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9日電/我們開出了這個有趣的“考題”,邀請8位名人做一次精神穿越。“考生”的年齡由40後至80後,他們中有筆耕不輟刻錄這個大時代的作家、畫家,有為賡續中華文化奔走相告的守望者,也有步履匆匆不知疲倦的文化使者。他們手中的筆、腳下的路,無一例外指向未來的中國。
從“故鄉裡的中國”、“行走中的中國”到“信箋上的中國”,癸巳蛇年,我們奉上三個專版的特別策劃,展露了近半個世紀中國歷史的個人書寫,為這個大時代留存下文化人的思與行。感謝你們的持續關注與支持!
——編 者
陸天明的信:公平得伸張
天明:
我知道應該早給你寫這封信的,但我想你也應該知道這些日子我總是無法讓自己凝神鎮定下來,更無法聚攏散亂的思緒。
媽媽走了。這一次的讓我“痛”,不只是在於媽媽的走,也在於她報病危後,一系列的遭遇:比如,她被急送往當地一家三甲醫院後,急診室裡外,包括走廊裡都擠滿了等著“救命”的重症病人。媽媽一開始還擠不進走廊裡,只能在寒風嗖嗖的急診間大門口待著。後來總算進走廊裡了,卻怎麼也住不進病房,當然也沒有病床可躺,只能租一個救護車上用的推車,讓老人家躺著。兩天兩夜後,在一個好心朋友的幫助下,總算轉進一個好心人當家的醫院,但十幾個小時後,她老人家就撒手西去了……
我們慚愧,更無言以對,也無顔以對。
後來我才知道,當地這些頂級的醫院確實“一床難求”,但是,如何分配這些千金難求的床位,卻不完全是按“救死扶傷”的老原則來做的……為此,我在想,中國如此之大,積累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又如此之多,我們這幾代人“不幸”卻又萬幸地正經歷這樣一個歷史當口,承擔著“建設中國”的歷史使命。我們已經做了很多,但差強人意的地方仍然不少。也許建設之艱難還不僅僅在於創造和積累多少物質財富,還在於能不能把公平正義鑄寫在中國的大地上,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上。我們曾經相約:我們這幾代人曾用了六十多年時間,把中國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能不能再用三十年時間,把公平正義這四個大字鑄寫進它的靈魂中。現在二十年過去了,你能告訴我,我們的夢實現了嗎?
絮絮千言,只為求二十年後你的一個回答。而二十年後的你盡可放心的是,不管你如何回答,也不管此進程如何艱難,我們都必將為之持續努力,並奮進不已。
知名不具 叩安 2013.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