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子春半身相 |
中評社永定1月28日電(作者 胡大新)胡子春(1860~1921),又名國廉,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豪樹科人,清末民初東南亞著名的錫礦大王、橡膠大王、華僑工商業巨子、著名的華僑領袖、大慈善家。他一生不僅為發展居住國馬來亞和祖國的經濟建設、辛亥革命、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由於時代久遠等原因,鮮為人知的是,他為馬來亞華文教育的發展也作出了開拓性的歷史貢獻。
清光緒十四年(1888),胡子春與幾位閩粵客屬鄉僑中的有識之士共同創辦檳城最早傳播中華文化的私塾——南華義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3月,由胡子春與梁碧如牽頭,與旅居馬來亞檳城的另10位客屬領袖一起創辦旨在發展中華教育的“崇文社”。該社成立後,在檳城開展鼓勵尊重文墨的“敬惜字紙”運動,設立義塾,招收各籍各族學生,免費授課。此外,崇文社還吸收土生土長的華人,教育、引導他們研習中國經典詩詞歌斌、駢文八股,以使他們延續中國古典文學,不致數典忘祖。
在此影響下,葡萄酒大王、廣東大埔縣人、旅居馬來亞檳城的張弼士獨資購地,在檳城率先創辦現代化學校——中華學堂,即今中華中小學的前身。為解決興建校舍資金和開辦經費,胡子春積極響應,帶頭捐款5000元,並發動一批鄉僑每人也捐5000元。中華學堂的創辦,獲得了閩廣籍鄉僑的支持,也得到清政府的認可。
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於檳城華文教育發展迅速,師資力量已顯嚴重不足。經檳城中國領事館報請兩廣學務處批准,在檳城創辦師範傳習所,培養中小學華文教師。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傳習所擴大規模,改為勤學所,由胡子春任首任董事長。這所專門培養華文教師的學校,為後來馬來亞發展華文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