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3日電/馬王堆、莫高窟、法門寺地宮……這些都是聞名遐邇的考古遺址,而其中出土的絲綢文物由於材質保存的高難度,更是稀世之珍。記者從我國唯一的絲綢類專業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獲悉,2015年度絲博特展“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9月15日起將在杭州舉辦,這是中國考古文博界迄今為止舉辦的規模最大的絲綢文物展。
新華網報道,本次展覽將展出從26家文博考古機構選調,包括 “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雞鳴枕等多件國寶級文物在內的近140件(組)文物,通過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主要時段出土的絲綢文物,說明絲綢在中國的起源、絲綢從東方向西方的傳播以及東西方紡織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交流,世界絲綢藝術的變化和技術的提高,正是在這一交流過程中完成的,絲綢產品的衣被天下,也正是絲綢之路帶來的輝煌成果。
文物中年代最古老的是在“世界絲綢之源”浙江省湖州市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綫,距今已經有4200-4400年。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研究員介紹說,這是考古發現的現存最早的絲綢實物。一件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豐縣的尼雅遺址出土的“元和元年”鹿紋錦則產於東漢元和元年(公元88年),是新疆考古中發現的唯一標明年代的絲綢文物。一件來自居延漢簡中的道裡簿則准確注明了從長安到敦煌這一段“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各個城市。一件出土於漢景帝陽陵陪葬坑的東織令印則說明,當時漢代已經有了絲綢業的“央企”。一件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虢仲墓的龍蠶形玉,則見證了《淮南子》中“蠶為龍精”的傳說,趙豐說,蠶會化蛹成蛾,這讓古人感到神秘,而蠶以桑葉為食,扶桑樹又稱太陽樹,被視作升天的途徑,古人就把人生比作蠶,死後就像化蛹,靈魂會像蠶蛾一樣飛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