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近年來,浙江各級政府鼓勵銀行業創新服務模式,將“互聯網+農業”作為重點,支持傳統農業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以提升生產效率為核心的智慧農業初顯成效,成為浙江金融支農的新亮點。據對嘉興、湖州、麗水等地調研統計,三地銀行業向“智慧農業”生產主體發放的貸款餘額為20.06億元,同比增長23.5%。
打造“三類服務平台”,夯實智慧農業信息互聯基礎
搭建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台。通過創新收費權質押擔保、降低服務收費等舉措,支持搭建智慧農業信息服務平台等,夯實智慧農村的信息化基礎。截至今年9月末,僅嘉興、湖州、麗水三地銀行業投向農業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貸款餘額為1.75億元,同比增長17.89%。
共建農產品物聯信息追溯平台。麗水、湖州等地依托客戶大數據、支付結算、銀行卡等載體,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共建食品安全溯源體系。麗水市擬用3年時間實現市區農產品溯源系統全覆蓋,目前雲和縣龜鱉產業已率先實現養殖、銷售、流通、監督的透明、可追蹤化管理。
打造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台。德清縣依托“豐收驛站”物理網點,為當地農戶提供基礎金融服務、產品代購、網購代收服務,實現線上線下有效互動。
定制“三種融資方式”,破解智慧農業擔保融資瓶頸
圍繞傳統農企的“觸網”需求,通過搭建銀政對接平台、設立銀證擔保基金等方式,有效破解轉型農企的資金周轉難題。
以融資擔保方式創新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小微企業信用貸、第三方擔保機制、股權反擔保質押在智慧農業企業融資中的應用。湖州市嘗試“政府+保險+銀行”風險共擔模式;海寧市通過股權反擔保質押方式累計支持智慧農業企業72戶,金額2.66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