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牧草喂羊,羊糞養蚯蚓,蚯蚓喂黃鱔,蚯蚓糞肥田……金秋十月,位於湖州南潯雙林鎮七星橋村的南元里生態農業精品園,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華網報道,園區負責人王偉林介紹,通過“羊——蚯蚓——飼草”“水草——浮游生物——魚”“水草——湖羊”“魚類——黃鱔”“蚯蚓——黃鱔”“稻草秸秆——青貯包——湖羊”等多種循環模式,這個面積200畝、年出欄1500頭的湖羊養殖基地形成了一條完美的生態鏈,各個環節相互配合,使污染物排放降到了最低,也大大減輕了農場的運行成本。
“100多畝牧草每畝產量達3萬公斤,可供3000頭湖羊食用。12畝地里的蚯蚓一年可吃掉近4000噸羊糞,作為肥料每噸可賣到1000元。”面對實打實的效益,王偉林對生態農業的前景十分看好。
南元里的案例,是湖州市南潯區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個縮影。據悉,自“五水共治”以來,南潯區集中整治了一大批對水資源污染較大的龜鱉養殖場和生豬養殖場,通過推廣多種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業污水直排、河流發臭、水體污染等問題,也為農業轉型、農民增收致富指引了成功路徑。
在南潯農業發展史上,溫室龜鱉和生豬養殖曾扮演重要角色,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然而,隨著養殖範圍的不斷擴大,該項目對水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加大,成為主要的農業面源污染源。
“五水共治”倒逼農業轉型。今年以來,南潯區拆除生豬養殖場12.61萬平方米、溫室龜鱉養殖場87.33萬平方米,從源頭上控制養殖廢水的排放。
傳統高污染農業項目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成為南潯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