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華球:中國的石油「不足自給」時代提早來臨,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漸趨急切。 |
中評社香港4月12日電(作者 李華球)俄羅斯總統普京於3月21日至3月22日赴中國訪問。期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普京舉行會談,雙方共同簽署聯合聲明以及涵蓋政治、外交、能源、金融等領域的十五項合作文件。
其中最為中國在意的是,中俄油氣合作方面,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分別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簽署三份合作文件。就中國的立場而言,普此行最能滿足其所需的地方,當然就是能源戰略的「多極效益」。這是値得各界持續關注的焦點。
回顧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有兩個極為重要的指標,一是、1963年大慶油田開始量產,-二是、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而中國石油供需,經歷了進口(1949-1962);自給自足(1963-1973);有進有出(1974-1993);進大於出(1994以後)等四個階段。
由於中國的經濟改革以及錯誤的能源政策,中國的石油「不足自給」時代提早來臨,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漸趨急切。俄羅斯自然成為中國極力爭取的對象,而普京先前搖擺不定的態度,使得中國始終未能如期解決「石油困境」。此次普京中國之行,似乎讓中國暫時找到緩解困境之道,其冀望已久的「西油東運」意圖也初露署光。我們要進一步指出的是,中國此舉值得窺探之處不乏以下幾點:
首先是,解決能源孔急需求。石油是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能源,尤其對近年經濟快速起飛的中國更是重要。中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油源來自海外,為確保今後廿年的經濟得以高速發展,能源的需求必然是中國最為急切的重中之重。這也就是此次胡錦濤緊拉普京簽署三項石油合作文件的「多重思考」所在。由此推知,中國為了解決「石油困境」,必然使出渾身解數,以脫困解危,為深層次的大略,鋪陳前進之路。
其次為,拓展能源戰略佈局。中國為了確保其能源安全,必然要考量到石油來源分布及其轉運通路之安全無虞。因此,興建陸上石油管線,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戰略策略之一。遂積極與哈薩克、俄羅斯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繼而推動能源合作方針,並爭取興建油管直通其國內等,這都是為了分散油源通路,以確保輸油路徑之安全。
目前,中國已與哈薩克完成中哈石油輸送通道,哈薩克即將提供每年至少一千萬噸的原油,構成中國「西油東運」的主要來源,完成中國石油戰略佈局的初期目標。此次與俄羅斯的合作,更看得出其能源戰略佈局目的,除解決「石油困境」之外,藉此拓展另層次的戰略制高點,亦不乏斑痕流露之處。
第三是,凸顯軍事戰略企圖。普京本次訪中,俄國防部長伊凡諾夫撰文指出,基於確保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的願望,中俄軍隊聯合起來,才能有效應對當前所面臨的挑戰和威脅。中俄軍事合作日益密切,除軍事交流和軍事技術合作外,俄將繼續軍售中國,最近將提供空中加油機和軍事運輸機;俄已向中國提供數十架蘇愷—卅MKK型多用途架機,並轉讓生產許可證。俄國也已向中國出售水面艦艇、柴油動力潛艦、反艦飛彈和防空飛彈系統。由此不難看出中俄的軍事交流日益密切,實已難掩軍事企圖。
就此不難窺出中國石油戰略部署的軍事深層意圖,其綿密部署網包括在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建造新的海軍基地;在孟加拉的吉大港建立貨櫃港;與仰光政權保持密切關係,進而將緬甸當成中共接近麻六甲海峽的「衛星國」。其主要目的,乃在確保石油通路的「麻六甲」海線之安全,進而擴張海上軍事實力,蓄積與大國競爭之能量。其目的不外,凸顯與美日爭奪亞太龍頭地位雄心;以及展現有責任有能力擔負起國際關切者的關鍵角色;也不排除藉此宣示其主導台海情勢的意志堅決。
總之,面對中國「多層次」、「多目標」、「多管道」的能源戰略,我們要積極指出的是,亞太整體局面會否因此走向美日和中俄博奕的態勢,這是極為値得觀察的焦點。而此次普京中國之行,不無是先在四月「布胡峰會」之前,拋給中國一些甜頭,靠攏中國以求壯大自己,次在美中之間爭取彈性空間,志在蓄積拉抬再起實力。(作者現職: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特約研究員、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