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逸儒 |
中評社台北6月23日電(特約作者 蔡逸儒)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已經箭在弦上。台灣“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表示,雖然時程很趕,但如果一切順利,將在本月底完成簽字儀式;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也曾表示,簽署ECFA符合兩岸需求,協議簽署之後將會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顯見雙方主管部門都有意配合,促其儘早實現。
目前已經公開一些早期收獲項目,各別產業有得有失,海基、海協兩會還將展開第四、五次協商。客觀的來看,這些協商表面上都有其各別意義,因為透過這些磋商確實能夠解決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澄清彼此關切的重點,但若就宏觀的角度來看,原則其實早經雙方高層確定,簽署協議是必然的戰略決定,除非某方有變,枝節的戰術性問題不會對大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對大陸來說,後ECFA時期,北京關切的重點一是如何落實經濟協議,只要在不對大陸構成重大不利的情況下,北京願意採取特殊優惠措施,對台灣方面多加禮讓,嘗試影響台灣民意,讓台灣政局不出意外;二是大陸方面當然也會關切,未來台北將要用何種名義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畢竟這是台灣簽署兩岸ECFA的一個重要動機。
大陸外交部日前表示,北京不反對台灣與其他國家發展非官方的經貿關係,但卻堅決不同意台灣與其他國家發展正式官方關係。消息傳出,台灣各界頗有意見,馬英九及吳敦義後來都分別利用機會,表達看法,強調大陸不應阻擾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其實,這些都是立場問題,不應擴大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