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在剛剛落幕的第54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引發各方積極回響,但也有一些渲染“中國威脅論”、指責中國崛起破壞戰後國際秩序的雜音。這些老調重彈、抹黑中國言論的背後,是指李推張的矛盾轉嫁和傲慢偏狹的霸權思維。
新華社報道,當今世界,安全挑戰日益複雜,全球安全治理卻嚴重滯後。“一國獨霸”、“幾方共治”或以陣營劃界、與鄰為壑早已不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中國的發展和進步順應了世界發展潮流,並始終致力於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當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中國愈加堅定地敞開大門,主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當單邊主義升溫成為影響國際安全的因素,中國堅定奉行多邊主義立場,倡導並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強調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和共同繁榮。
應對氣候變化、地區衝突、貧困等共同挑戰,中國言出必行。慕安會發布的報告指出,美國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中國卻推出一項“雄心勃勃的碳交易計劃”。從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到大規模投資非洲基建,再到“一帶一路”倡議聯通世界,中國以實際行動為世界的和平、安全、發展、繁榮貢獻智慧和力量。
正如德國聯邦議院國防委員會委員格羅爾德·奧滕所說,中國維護世界安全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深度融入國際體系,成為國際體系的“穩定器”。
當今世界,一些國家危機感加深、方向感迷失、安全感缺乏,而中國將繼續在國際舞台發揮積極作用,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但這種貢獻是以力所能及、符合自身理念的方式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把自己的發展模式強加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