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新京報今日社論說,該報今日推出長篇報導,全面剖析北京西站的有關情況。作為亞洲第一大火車站,北京西站寄託著人們的自豪與夢想,然而,西站正式投入使用後卻出現了一些混亂現象,例如黑出租、黑公話、進站難、出站難等。為此,王岐山市長曾批示說:“西客站的管理問題已屬北京‘頑疾’之一。”對此,人們不僅要問:西站問題的癥結到底出在哪兒?
社論說,其實,西站管理問題源於基本理念的偏移。火車站作為交通樞紐和人流集散中心,其公共服務功能本應大大高於其商業功能,在任何時候,商業利益必須為公共利益讓路。
特別是在當下,公共安全危機越來越被重視時,火車站這種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時刻都可能蘊藏公共安全風險,2004年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站爆炸案就是一個警鐘。所以,有必要限制車站商業開發,減少人員因商業消費逗留火車站的時間,提高人流進出速度。
而北京西站的開發與管理,可以說建站之初就與“商業利益”捆綁在了一起。西站出站系統此前採取的是“以商養站”模式,開發與管理時時受制於商業利益,公共設施的建設與管理要向商業利益讓路,商業的追求影響了其作為交通樞紐的功能。本來,西站的人流密度就很大,大量的商業設施和寫字樓的建設,使得西站有向CBD發展的趨勢,這些商業設施的存在影響了人流快速疏散,車站秩序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不可否認,“以商養站”有其歷史原因,西站建成於1996年,那時對政府職能與市場的界限,對“發展”的概念還沒有如今這樣認識清晰,因而,追求經濟效益被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社論指出,“以商養站”目標下的商業開發,也給西站造成了許多後遺症。例如,有關方面曾以打造“另一個王府井”為目標,對西站南廣場進行商業開發,結果開發卻因為資金短缺而擱淺了;此外,地庫爛尾擱置,交通樞紐等配套公共設施均未建成,這些導致西站原本設計的一系列公共設施未能按計劃投入使用。公共設施不足,車站的人員容量自然為之縮水,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西站的問題還與其管理體制有關,西站出站系統與進站系統分屬北京市和鐵道部管理,兩者管理的銜接和協調並不順暢。作為事業單位,西站地區管委會代表市政府管理出站系統,但是相關的職權並不明確,此外,豐台、海澱、宣武三區以及幾個市屬部門均在西站設立分支機搆參與管理。這種“群龍治水”局面,使得西站管理出現了諸多漏洞,管理的效率也難以提高,種種問題難以根治。
社論認為,要想破解西站這一頑疾,首先就是要革新管理理念,限制商業開發,讓其回歸交通樞紐的功能。事實上,北京市有關方面已經看到商業過度開發對西站管理的負面作用,並開始著手解決。2005年年初,“以商養站”的模式被廢止。不過,在對西站的經營性收入實行“斷奶”同時,對西站的財政投入力度還值得期待。西站建站已有10年了,現在,需要著手做的,是儘快上馬建設西站當初整體建設規劃中的地鐵、南廣場、地庫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使西站真正成為便捷的交通樞紐。此外,還要理順管理體制,強化西站管委會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建立管委會與鐵路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制度。
西站治理關乎北京的形象與聲譽,目前北京市對西站問題的重視程度有目共睹,一些旨在改善西站環境的計畫,也提上議事日程。相信在這樣的關注力度下,根治西站頑疾大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