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9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說,九九運動至今屆滿一個月,紅衫倒扁氣勢不僅沒有消退,反而隨著環島“遍地開花”掀起全台應和。明天的雙十節,陳水扁將在外賓面前遭遇群眾“圍攻”的難堪;面對第二個月的倒扁抗爭,他將如何自處?
九月九日在風雨中展開的反貪靜坐,未如謝長廷預言的“下場大雨就可以解決”,也不像民進黨盤算的“不理它幾天就散掉”,顯示這裡有一道最後的道德防線,大家拒絕再作任何退讓。
社論說,如果說“數十萬人圍城”的紅潮,展現了台北市民對執政者的不滿;全台各地紅衫軍的紛紛響應,則意味台灣自此不再能以藍綠或南北一刀劃分。當全台有七成以上民眾支持反貪倒扁,顯示此一運動已經超越了藍綠的黨派界際與南北的地域藩籬。
一項政治示威能在街頭日夜進行一個月而能量不墜,在國際間並不多見;能凝聚那麼多群眾卻又保持不脫序,更是非比尋常。尤其,倒扁運動非由任何政黨或政治團體發起,總部組織鬆散,指揮經常意見分歧;在這種情況下,烏合之眾的紅衫軍卻意志堅定,秩序井然,願意接受團體行動的規範,又保持個體的創意和特殊性,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
社論指出,在波瀾起伏的紅潮中,我們看到了成熟、多樣又自發的公民。這個原本被視為“綠頭藍身”的群眾運動,經過一個月的演化,其實已經蛻變成新品種的台灣公民。原來因認同歧異而分成藍綠的群體,現在一同站在“反貪”旗下,成為倒扁紅衫軍的同志,共同維護比統獨更重要的社會價值。今天,如果還有人把紅衫倒扁視為兩年前“要真相”遊行的餘緒,將是嚴重誤判,偏離街頭的政治現實了。
社論說,公民意識的昇華,無疑是這項群眾運動最重要的資產;也正因為如此,運動才能在張弛不定的節奏中保持前進。在凱道上,紅衫軍將原來被綠營視為專屬的“黃昏的故鄉”、“美麗島”、“補破網”等歌曲一一洗去顏色,收歸社會共有。在環島之行,群眾克服“抹紅”、“恐綠”的心理威脅,跨過濁水溪,跨過藍綠鴻溝,讓不同的聲音發出來。
更深刻地說,這次群眾抗爭雖然以“反貪”為主訴求,但它的影響卻遠甚於此。其間,我們看到微妙的“去政治化”作用,過去政治人物對台灣社會的標籤化及無情切割,紅衫群眾一一加以清洗過濾;包括環島行程雖充滿對立和緊張,卻終能以節制、平和收場。若說這是台灣社會的一次集體治療,應不為過。
真正的民主,要由有責任感的公民來體現,這是我們從紅衫軍身上看到的形影。掌權者貪腐無能,朝野政黨對政局束手無策;民眾看出台灣民主的病灶,也知道職業政客不足信賴,於是起而要求政治正義,希望台灣免於沈淪。
社論認為,這次倒扁運動,實質上已經是一場公民救台運動。陳水扁卻只能躲在拒馬的保護下,靠著民進黨捉襟見肘的烏賊戰術來轉移人民目光;無論陳水扁再能戀棧多久,他都已失去了領導台灣的正當性。
社論指出,漫長的抗爭,難免顯露疲態,包括運動策略的轉進拿捏不定,都可能喪失著力點。然而,這次的群眾運動,無論最後能否實現“倒扁”的目標,它本身的價值已經確立。一個月來,透過運動的洗禮,台灣人民擺脫了政治人物的操控,擺脫了投票人的消極角色,勇敢站到統治者的對立面向他嗆聲,要求歸還台灣公義。這雖是一次政治抗爭,但它的影響已深入政治、社會及道德等不同層面。無論陳水扁如何想盡辦法保住權位,他已然失去全台人民的尊重,民進黨也賠光了政黨輪替的虛幻成就。
滿月的紅衫兒,來自人民對民主不死心的期待,從而誕生了新品種的台灣公民。一個月的孕育,讓社會對民主有了截然不同的想像;將來人們回看這場運動,必定能咀嚼出更多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