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百强與一流跨國公司差距何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4 07:33:09  


  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的迅速成長,隨著中國在世界地位的提高,成長爲世界級企業成爲許多中國電子信息産業大企業的目標。中國電子報發表文章說,有志于成爲世界級公司的中國電子信息産業大企業,應當把自己所在業務領域的世界級著名跨國公司作爲自己的標桿,進行對照。透過系統的對比,了解什麽是世界級大企業,它們的經驗是什麽,又有什麽教訓;唯有此企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競爭對手的實力對比,才能採取具體行動去加以改變。

  研發投入嚴重不足

  文章稱,近年來,中國電子百强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斷提昇,企業研發投入力度明顯加大。第20届百强企業2005年研發經費投入356.3億元,比上届增長14.6%,比2000年增長1.3倍,年平均增長19.2%,研發投入强度達到3.72%,遠遠高於全行業平均水平。

  2005年,華爲、海爾、中興通訊、聯想控股等骨幹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都在20億元以上,分別達到47.5億元、45.7億元、27.2億元和21.0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一倍以上,其中華爲和中興通訊五年來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

  儘管中國電子百强企業研發投入不斷提昇,但與當前全球一流跨國公司仍存在巨大差距。美國是全球IT財富最大獲取國,也是研發最大投入國,僅微軟、英特爾、思科、IBM四家企業每年研發投入資金就在200億美元左右。韓國電子信息産業贏利能力的提昇更是與政府、企業持續加大投入直接相關,韓國僅信息通信部每年的投入就高達60億美元左右。近五年來,韓國三星電子研發經費支出呈逐年增長態勢,2001年爲24億美元,2005年增加到53.7億美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9.4%。
2005年,微軟、IBM、英特爾、三星電子等電子信息産業領導型企業研發投入絕對額都超過50億美元,其中微軟接近60億美元,每一個企業研發投入經費都超過我國電子信息百强企業的整體投入。

  作爲電子信息産業核心的半導體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據投資銀行Pacific Crest報告顯示,在2006年全球半導體行業資本投資排名中,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商英特爾和三星電子分別投資55億美元和57.39億美元,現代半導體公司爲32億美元,而電子百强企業中的半導體本土廠商上海華虹集團和無錫華潤微電子與它們的投資能力相比尚有非常大的差距。

  知識産權能力有待提昇

  在知識産權方面,得益于各級政府部門的强力支持,百强企業以技術創新促進了産業技術結構層次的提昇。華爲、中興通訊等國內技術領先型企業專利申請進展非常快,使中國信息技術領域國內專利申請的增長速度、申請數量都已經超過國外專利申請。2000年百强企業中有專利申請的祗有44家,2005年已達到90家,其中80%有發明專利。而且,在專利結構中,京東方科技集團、華爲技術有限公司的發明專利比重達到60%以上,中興通訊在45%以上,聯想也接近1/3。爲應對當前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知識産權競爭和專利佈局戰略,中國部分技術領先型企業也加快專利國際化步伐。2005年,華爲、中興通訊申請的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分別居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第3和第9位,華爲以249件PCT專利躍居全球第37位,首次超過老對手思科公司(212件,第44位)。

  文章認爲,儘管中國電子百强企業技術創新取得了一定進步,但産業總體技術自給率不足20%,尤其在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上落後于國際先進水平5-10年,核心元器件和軟件仍沒有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

  跨國公司的知識産權始終處於全球領導地位,雄厚的經濟實力,持續的研發投入給跨國公司帶來了大量的科技創新成果。例如在通信領域,高通掌握著CDMA的大部分知識産權,思科憑藉技術優勢壟斷全球路由器80%以上的市場,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創造出通信領域大部分技術創新專利。

  最能體現企業專利國際化能力的衡量指標是PCT專利數量。在全球申請PCT專利排行榜上發達國家IT跨國公司佔絕對主導地位,2005年全球申請PCT專利前20家企業中IT跨國公司佔11家,前10家企業中佔8家。

  在全球信息産業領域,跨國公司支配著利潤的分配,控制著財富的流動,擁有强大的研發投入能力,從而也掌握了再次創新的主導權。一方面,跨國公司把先發優勢得到的高額利潤持續投入到研究開發之中,形成新一輪的先發技術優勢,當發展中國家沿著他們的路綫開發出新産品時,他們就馬上採取降價策略,扼殺潜在競爭對手的追趕。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的先發技術優勢推動其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專利、標準等知識産權佈局,使發展中國家形成一種路徑依賴,始終沿著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布好的軌道進行追趕。

  影響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的因素還有中國資本市場不完善,創新成果不能立即通過資本市場快速得到回報。知識産權保護上也還有一定差距,比如軟件盜版率一直很高。

  技術研究前瞻性不够

  美、日等國的電子巨頭研發方向已經瞄準了面向20年後的科技。在日本舉行的“2005年科技峰會”上,日立、索尼、松下電器等日本電子産業巨頭透露了未來的研發方向和思路,將面向未來10-20年,從多項研究課題中選擇新的電子材料、極限測量技術、DNA分析技術,以及腦測量技術等,作爲今後20年的研究項目。中國的大多數企業尚沒有自己的研究院或技術研發中心,即使有獨立研究院的也祗是處於跟踪研究,一般面向當前1-3年的短期應用技術,在電子信息技術的前瞻性研究上落後許多。

  企業投資方向重點不同

  文章指出,近年來,隨著全球高新技術産業突飛猛進的發展,知識經濟日益興起,知識要素對産業的驅動作用不斷增强,由此形成的無形資産在産業總資産中的比重飛快增大。美國、日本和韓國電子企業對無形資産投資的力度加大,企業無形資産所佔比重顯著增加。如日本的電機、通信與電子遊戲、醫藥這4大産業代表性企業的投資總額中,與無形資産有關的投資總額佔全部投資總額的65%-80%。也就是說,日本具代表性的大企業在進行投資活動中,大約把三分之二的資金投入到研究開發、品牌建設與維持的廣告宣傳中去,而在設備投資方面所投入的資金僅爲總投資額的三分之一。

  當前中國電子百强企業大部分仍處於注重固定資産投資階段,在知識産權、品牌和企業文化建設等無形資産方面的投資比重還很小。

  品牌影響力差距大

  優勢品牌是實現産業强大的必要條件。通過對各國的樣本研究證明,價值較高的品牌一般也有較高的銷售收入。同時,品牌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象徵,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强大,著名品牌也一定很多。從近幾年評選出的全球最具價值品牌來看,傳統的電子强國美國、日本、韓國都有企業榮登排行榜,而中國電子信息類企業鮮有上榜。

  在中國電子信息産業大企業中,許多從事加工貿易,爲跨國公司“貼牌”,尤其是以出口導向的企業,很少經營自己的品牌,因而在世界品牌影響力上還不能够與韓國電子大企業比肩,至今,中國還未有企業能够躋身《商業週刊》全球最有價值品牌100强。

  跨國經營能力較弱

  在當前全球IT産業新型的跨國生産體系中,一條是依靠跨國公司母公司的直接投資和公司內貿易形成的母子企業之間的價值鏈體系,另一條是通過非股權安排的企業間交易網絡形成的由核心企業主導的供應鏈體系。核心企業掌握技術、市場標準和銷售渠道,它祗需要用最必要的小額資本便可以控制整個供應鏈,從而也牢牢控制了産品的價值實現。目前,跨國公司在中國IT産業發展中居於主導地位,許多跨國公司是上下游一體化,對産業鏈條實行控制。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産業國際分工日益專業化的趨勢下,跨國公司作爲國際投資的重要主體,决定著資本和技術的流向和流動形式。美國、日本、歐盟、韓國企業的技術、資本與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結合,帶來了許多産品和服務價格的降低,促進了全球電子信息産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電子百强企業國際化經營不斷進步,但總體上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從屬地位,因而獲取利潤能力不足。

  文章最後說,20年來,儘管中國百强企業規模日益擴大,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强,綜合競爭力邁上了新的台階,但同期跨國公司也在快速發展,在核心技術、贏利能力和跨國經營等方面仍有明顯的差距。因此,中國本土企業必須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有所爲有所不爲,實現重點突破和跨越式發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