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中國基金業投資風格趨同局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8 07:33:37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雖然中國基金行業祗用了八年時間就已經走過了海外基金産業、基金行業近百年的道路,但是,超常規的飛速發展幷不意味著成功,能够實現可持續、健康的增長才是基金産業的最終目標。 

  廣州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巴曙松文章稱,目前,中國基金業投資存在的一些問題亟待解决:首先,基金同質化、“風格漂移”問題引人關注,現象嚴重;其次,基金經理的發揮作用機制存在不足,投研部門存在一定分割,合作機制不强;再次,人才匱乏,基金經理受短期投資業績考核影響更換頻繁。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問題將逐步得到解决,中國基金投資風格將逐步明晰和穩定形成。

  文章表示,從長遠來看,基金風格的形成需要投資者的成熟和市場的完善。祗有當投資者能够理性地根據自身的風險-收益偏好對不同風格的基金進行選擇,而不是單純考察絕對收益能力,市場中的價格能够真正反映實際的基本面信息時,才能够從根源上消除基金風格漂移的經濟激勵。在短期時間內,有效破解基金業投資風格趨同局面的唯一手段,應該是嚴格對基金投資行爲的管理。

  從外部約束來看,目前,證監會已經出台了《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7號<托管協議的內容與格式>》,把監督基金投資行爲的責任賦予基金托管人。這一設計從功能上能够切實發揮對基金投資行爲的監督,約束基金投資“風格漂移”的作用。

  在基金公司內部,還需要加强對基金投資决策團隊約束,要求他們嚴格按照基金契約規定的風格進行投資。這一點,合資基金公司應該優于中資基金公司,因爲外方股東都是有著豐富閱歷的國際資産管理行業的“大腕”,他們更加了解穩定的投資風格對於公司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幷且已經形成了一套嚴格的投資管理體系,在合資公司之中他們也十分重視引入成熟的投資管理體系。外資股東的存在有助於合資基金更早的確立投資風格。

  文章認爲,資本市場走向成熟的過程就是個人投資者逐步讓位於機構投資者的過程。從2003年開始,中國市場投資者的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機構投資者所佔的比重在增加,而且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國內機構投資者包括基金、QFII、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和保險資金等,其規模合計近6000億元,佔股票市場流通市值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股權分置改革將使原來的幾千家非流通股股東在二級市場解禁,有實力的機構投資者數量大增,幷更加顯現其在市場內的中堅力量。投資者結構的明顯改變將導致市場投資向長綫、價值投資爲主的方向轉變,市場博弈也由機構投資者或莊家與散戶之間的博弈轉變爲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博弈。

  由於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存在,各投資主體對風險和收益的不同偏好將會對市場的走向産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以企業年金、社保基金、保險基金爲代表的不受市場短期評價約束的機構投資者的出現,有助於長期穩健的價值投資理念的執行,將會增强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中的話語權,對股票市場的短期波動形成有效抑制,有助於基金在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下,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

  文章指出,雖然目前中國基金投資管理模式仍然是以投資决策委員會領導下的基金經理負責制爲主流,但是隨著開放式基金的快速發展,爲了加强新基金的營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基金管理公司强化了對旗下基金經理的宣傳力度,基金經理成爲了基金公司的品牌,是旗下基金的一項重要的優勢資源,這一趨勢與國際上單基金經理制度佔優的局面相吻合。可以預見,未來隨著資本市場創新逐步加深、投資風格不斷豐富以及基金經理人隊伍和基金投資人群體日益成熟,基金經理制將會得到相對更快的發展,幷形成多元化投資管理模式的格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