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昂的房價讓很多中國人淪為“房奴”。 |
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美國《僑報》11月26日載文《“不差錢”的中國人期待走出“蝸居”》,摘要如下:
2009年伊始,小沈陽一句“不差錢”讓中國老百姓樂了一年,成為今年中國大陸最熱網絡詞匯;歲末,一部涉及“房奴、二奶、貪官”題材的電視劇,讓“蝸居”一詞在爭議中成為新熱。
如果說,“不差錢”還是在以幽默的反語自我解嘲,那麼“蝸居”則用冷酷的現實提醒著民眾生存的艱難。
2009年,是中國讓世界側目的一年。遠在美國,也能真切感受到大洋彼岸的中國“不差錢”的底氣:4萬億元人民幣的大手筆刺激經濟計劃,超過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家底”,即將成為世界“老二”的GDP,增長10%的城鎮居民收入(2010年《社會藍皮書》預計),超過50萬億元人民幣的存款餘額……只是,這些不斷飈升、令很多發達國家都艶羨的華麗的數字,有多少是給占大多數的底層百姓帶來的實惠?
對那些草根百姓來說,這一年,“被增長”的工資好像依然不夠花,“看病貴、上學難、房價高”這“三座大山”依然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以撼動高考指揮棒為出發點的教育改革在爭議聲中謹慎前行,但高額的擇校費、不公的教育資源分配等問題依然逼迫百姓必須從牙縫裡省下錢來盡可能給下一代提供好一點的教育;醞釀多年的新醫改方案在千呼萬喚中破繭而出,但人們仍擔心“藥價沒降下來,診療費倒提高不少”,這些都促使百姓攥緊了手中的“救命錢”;隨著以任志強為首的地產商們關於“中國人太有錢了”的高論,締造了歷史紀錄的房價則在人們困惑的眼神中一路高歌、趕英超美。這讓多少普通百姓的城市夢成為泡影?即使“有幸”晉升為“房奴”,也免不了過上《蝸居》中女主角一邊還著高昂的房貸一邊吃白水煮面條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