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全球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已就鐵礦石定價由長期協議改為短期合約形成了統一戰綫,這標志著沿襲了幾十年的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機制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很有可能被與現貨市場掛鈎的季度定價制度所取代。 |
中評社香港4月15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15日載文《中國崛起最大挑戰是資源短缺》,摘要如下:
最近國際油價重上85美元高位和傳統國際鐵礦石定價體系的推倒重來,都在不斷地提醒人們,資源短缺很可能是長期制約中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按照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制約崛起中大國的最大因素,往往來自現有國際體系中的霸權國及其盟友。但如果我們從現有全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去看待中國的崛起過程,會發現其他地緣政治對手甚至體系中支配性強國,並未給這一進程帶來最大的制約和阻礙作用。相反,崛起中的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正來自自身的急速發展所產生的資源短缺與環境壓力。換句話說,中國發展現有的成功,可能正是未來其所面臨最大挑戰的源頭所在。
現在討論中國的崛起是一個熱門話題,但人們更多關注這一進程對世界的影響,較少探究中國為什麼能夠崛起,以及為什麼大多數觀察家沒能準確預測到中國崛起的速度與力度。這裡面當然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是引發中國崛起的兩個重要變量,其實就是冷戰結束後不斷加快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以及中國的積極主動融入策略。在東亞人眼裡,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並不奇怪,只不過基本遵循了日本和四小龍的出口導向、政府干預和高儲蓄、高投資的發展模式而已。
凡事“興一利,必生一弊”,中國在從全球化進程中不斷獲得經濟型收益的同時,也在忍受全球化所帶來的諸多負面效應。經濟全球化由於更為強調消費主義,並要求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壓低成本的競爭和鼓勵規模的最大化,必然帶來世界範圍內的產能過剩、局部地區的環境和勞工權益惡化,以及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巨大消耗。關於經濟全球化和與之相關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盛行,所可能帶來的環境、資源、社會和文化上的巨大成本,早有許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團體進行討論,但這些聲音一直未成為輿論主流。但當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並加快崛起的時候,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將迅速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