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人口雖終年奔忙在京滬穗等大城市,卻因衆多門檻而成為城市的“過客”。 |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美國《僑報》6月29日載文《流動人口不是城市“過客”》,文章說,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遷移,27日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0》顯示,2009年流動人口達到2.11億人,平均年齡僅為27.3歲。然而,流動人口雖終年奔忙在京滬穗等大城市,卻因眾多門檻而成為城市的“過客”。
目前中國流動人口分布、結構、素質複雜,其生存發展現面臨多重問題。包括就業技能不強,在城市產業升級過程中,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收入較低;勞動權益維護能力差,三成人未與用工機構簽署勞動合同;社會保障現狀不佳,仍有39%的流動人口未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醫療服務供給不足,異地報銷困難;流動兒童入讀公立學校比例僅為69%。
其實,中國流動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與城市的“成長”密不可分。數據顯示,近30年來中國的城鎮化率迅猛上升,從不到18%到超過46%,200萬以上人口城市由1978的10個發展為41個,城鎮人口由1978年的1.72億增長為2009年的6.22億。流動人口成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以外的第三大人口群體。與此同時,中國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卻相對滯後,許多制度和規章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尤其是戶籍制度改革太過緩慢,使不少流動人口成為城市化過程中的“弱勢群體”和“受害人群”,並導致諸多社會問題。
如何讓如此龐大的流動人口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融入城市生活?這成為中國“城鎮化”必須解決的一大問題。今年初,中南海發出的“一號文件”就明確指出,要將“農民工”變成“市民”,當局還提出了“發展型政府”逐步向“民生型政府”的轉變,這些都為流動人口管理改革提供了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