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日,浙江省諸暨市天馬實驗學校舉行降半旗儀式,在這裡參加夏令營的學生為舟曲遇難同胞默哀。(新華網) |
中評社香港8月16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16日載文《州曲之殤 哀悼與哀悼以外》,文章說,從2008年四川地震至今,兩年來中國人舉行了3次全國哀悼活動。第一次是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在慘痛傷亡所帶來的震驚中,全國民眾為表共度時艱,悼念罹難的數萬名同胞,一連哀悼3天。全國停止一切公共娛樂,所有國家機構與駐外機構下半旗;當年5月19日下午2點28分,即“5•12”地震發生的同一時刻,全國默哀3分鐘,汽車、防空警報鳴笛志哀。那是中共建國以來第一次下令為普通民眾下半旗。
然後是今年4月21日,在青海玉樹縣地震的第七天,全國為數千罹難同胞哀悼一日,青海全省默哀三分鐘。
接著剛過去8月15日。本來就屬高危滑坡地帶的甘肅舟曲縣在8月8日承受了連續40分鐘暴雨後,山區形成長5000米,寬300米,厚5米,總體積200餘萬立方米的汹湧泥石流。泥石流吞噬了舟曲縣城、鄉鎮與農村數萬人的家園,1000多名群眾遇難。為表哀思,中國第三次進行全國悼念活動。
舉國哀悼的做法與規格正形成慣例。當發生犧牲眾多民眾生命的慘痛天災,災後第七日就是國定哀悼日,全國停止一切公共娛樂活動,電視上所有休閑節目停播,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默哀一分鐘,這個做法宣揚了新時代中國領導層“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更凸顯中國民眾強大的團結精神與國家民族認同感。
2008年哀悼日先例的出現,需要感謝震後幾天裡《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等媒體的建言疾呼,以及無數網民自發的網上“降半旗”行為,可以說,這是一個民間倡議推動,最終獲得上下一致認同的新慣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