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股民在江西九江一證券營業廳關注股市行情。當日,滬深股指雙雙大漲,上證綜指報收於2285.74點,較前一交易日上漲2.69%,深證成指報收於9281.25點,較前一交易日上漲3.75%。 |
中評社香港1月12日電/英國《金融時報》1月10日載文《中國股市的假市場化》,摘要如下:
為什麼一級市場高溢價發行,二級市場卻低迷不振,散戶投資者不應該成為替罪羊,假市場化才是問題的症結。
中國證券市場化存在三大頑疾,發行機制不合理,退市制度形同虛設,內幕交易橫行。退市制度正在建設過程中,證監會對於內幕交易已經重拳出擊,只有對發行體制,各方意見不一。
供求關係成為評估新股發行的理論根據。有人認為,目前新股三高發行,是因為新股發行數量不夠,導致供不應求;也有人認為,2011年二級市場的低迷,三高發行的新股是罪魁禍首。甚至到最後,普通投資者成為替罪羊,有人振振有辭地說,明知是三高發行,為什麼還要打新博利?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散戶太不理性,應該增加機構投資者數量,這真是挨了打還要被罵,普通投資者冤哉枉也。
以供求關係理論應用於投資市場是極大的錯誤,以供求關係理論指導未來的新股發行將重蹈覆轍,以普通投資者的不理性為新股發行的不公平卸責,既無良又無知。中國的新股發行是全盤違背市場要義的偽市場化。金學偉先生表示,累計詢價方式的市場化發行是20年股市最大、也是最荒謬的一次過失。它充分反映出我們在改革路徑選擇上存在巨大的利益導向。
累計詢價制度是隱性的做市商機制,264家詢價機構集體把發行價抬到高位,而不必對自己的報價負責,這無異於縱容機構的人情報價。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在1月7號舉辦的“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表示,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分析新股發行,同樣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他表示,市場參與者判斷股票價值的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受到的制約因素較多。同時,機構投資者隊伍還十分薄弱。如果機構投資者薄弱,市場的主要交易行為不以持有股票作為目標,必然出現較強的短期化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