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共中央黨校校園內毛澤東手書“實事求是”的照壁。 |
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日本《外交學者》雜誌6月27日載文《中國的秘訣?考核指標》,摘要如下:
在行政管理中大量使用各種指標,讓中國共產黨對不斷變化的各種需求反應靈敏。
中國共產黨依然能夠掌權是因為,它的行政管理系統非常靈活,既能對突現的各種社會、經濟和政治壓力作出反應,也能採取先發制人的措施應對這些壓力。《外交學者》近期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們爭辯說,民眾對中共廣泛的支持和高度的政治信任——對共產黨政府合法性的信念——是源於“政府對民眾需求的靈敏反應”。而各種考核指標是政府保持反應靈敏的原因。
為了避免民眾不滿,“權力主義的升級換代”是關鍵。但由於沒有選舉,且領導層變動不頻繁,中共必須採用其他的內部調整機制。實際上,中共使用“考核指標”和“幹部評價”來做調整,並因此先發制人地應對其合法性面臨的各種威脅。這種政府的指標和控制體系構成了當代中國行政管理的支柱,並有助於說明中共的適應能力。
考核指標基本上是指定給政府各部門、地方政府、企業和幹部個人的年度目標。這些指標服務於中央“五年規劃”中闡明的各種目標,或各中央部門與地方政府闡明的其他特定計劃中的目標。
這些指標存在優先性排名。“擁有否決權的優先指標”必須達到,不達標的後果對幹部來說可能就是解職。其次是“硬指標”和“普通指標”。有學者指出,“在‘硬指標’上獲得高分與否將造就或損害幹部的職業生涯”。
一些行政管理指標可能因為地區不同而存在排名上的差異,而另一些指標——諸如計劃生育(一種否決權指標)——則由中央制定,其地位不能改變。像經濟增長等其他指標不是中央設定的,但是由於中央的壓力和地方上的各種激勵機制,它們幾乎總是硬指標。在量化的硬指標方面表現出色的幹部會更快獲得晉升,取得榮譽稱號和更高的年終獎金,而那些表現不良的幹部可能面臨罰款和解職。
政策領域的考核指標使用同樣的等級原則。政策評分表概述了各項指標和任務,並根據它們的相對重要性分配分值。評分表的發展是政策創新的一個重要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