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26日,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 |
中評社香港2月19日電/《日本新華僑報》2月15日載文《安倍拜“鬼”與中國成熟的國民心態》,摘要如下:
近來,一些日本媒體驚奇地發現,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後,雖然中國官方通過外交等渠道對日本展開了集中批判,但中國國內並未出現反日遊行。而在此前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時,中國多個城市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日遊行示威。《朝日新聞》以“北京,異樣的平靜”為題的報道分析了此次沒有出現大規模反日遊行的可能原因::①政府和警察徹底壓下了遊行;②已經預料到參拜一事,所以並未感到驚訝;③對於尖閣諸島國有化後反日遊行中的部分暴力行為有所反省;④天氣寒冷,春節在即,比較忙;⑤已經疲於對日本的批判,覺得沒任何意義。
雖然該文分析的這幾個原因似乎都有道理,但筆者認為,這次中國之所謂沒有發生大範圍反日遊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日力量結構發生本質變化後,在對日問題上中國國民的心態逐漸成熟。
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末的統計顯示,中國GDP大約為日本的兩倍。也就是說,三四年的時間,中國經濟增長出一個日本的GDP。展望未來,中國經濟有望能夠繼續中高速增長,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7.7%;而安倍經濟學能否挽救日本經濟,依然是個未知數,2013年日本GDP增長率不足3%。按這種趨勢發展下去,若干年後中國GDP很可能會變成日本的4倍、8倍,甚至實現人均GDP超過日本。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國民對日心態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越來越成熟的國民心態讓民眾在涉日問題上越發理性。小弟犯了錯,當大哥的自然會教訓一下,而不是氣急敗壞、跺腳罵娘了。
國家強盛是成熟國民心態的基礎。2006年8月15日,是一個敏感的日子。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選擇在日本投降紀念日完成了他任內對靖國神社的第六次參拜。小泉的行為自然激怒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反制措施並不多:駐日大使提前緊急回國,中國外交部長召見日本駐華大使,外交部發表聲明進行抗議,中國駐日使館向日提嚴正交涉。而2013年末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後,中國官方則憑借較強的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通過“大使撰文”等方式打出了漂亮的“組合拳”,對國際輿論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在這種背景下,民眾的怒氣和呼聲已經通過這些理性方式得到充分宣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