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夜,北京上空電閃雷鳴,暴雨導致東壩中路北側車道有大量積水。 |
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8月7日傍晚,就在周五晚高峰剛開始時,一場短暫的暴雨席卷北京部分地區。三小時降雨淹沒了多條道路,令交通陷入癱瘓。社交媒體上,很快出現了一些渾身濕透的通勤者在齊膝深的水中艱難行走的照片。一名微博用戶諷刺道,北京,這個位於內陸、通常塵土飛揚的中國首都,“現在有了海景”。中國的城市居民正越來越熟悉此類插曲。2008年以來,受洪水影響的中國城市的數量翻了一番還不止,然而與此同期,該國各條大河多半保持穩定狀態。2013年,有200多個城市曾經被淹。為何有這麼多中國城市水漫金山?
英國《經濟學家》最新一期載文《中國城市為何頻現“水漫金山”》,文章說,簡而言之,該國城市擴張速度過快,排水基礎設施跟不上。20世紀90年代末,在長江流域一場大洪水後,政府開始意識到洪水這一問題。但是,北京的決策者在很大程度上視之為一個農村問題。他們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大壩,而城市排水系統則在總體上受到了忽視。北京工業大學市政工程學教授周玉文說,大多數排水設施都不能應付每年都百分之一百會出現的降雨強度。換句話說,它們肯定會被普通降雨壓垮——每年都會。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城市快速擴張,其中一些城市直接擴張進入泛濫平原。填河填湖,為開發讓道。1998年以來,中國城市面積已經翻了一番還不止,於去年底達到5萬平方公裡,而且覆蓋城市地表的,幾乎全是混凝土和瀝青。
令所有這些問題更嚴重的是,中國對待城市規劃的態度往往急躁而衝動。例如,數十年前負責北京道路設計的決策者選擇了下沉式立交橋而不是高架式立交橋,理由是下沉式立交橋在視覺上較美觀,同時建設成本較低。結果卻是,這些下沉式立交橋成了城市內澇的一個原因。北京城區有149座下沉式立交橋。在排水管道和水泵不足的情況下,單單一場大雨就能使之成為游泳池,令交通陷入停滯。
城市內澇這一問題并非中國所獨有,但該國的迅速城市化令損失呈幾何級數增加。氣候變化已初露端倪,中國很多城市將艱難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2013年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全球洪災損失的論文認為,在全世界136個沿海大城市中,就可能遭受的損失而言,中國南方大城市廣州是最脆弱的。若不采取前瞻性措施,這個城市可能在一年內就遭受多達132億美元的損失。情況非常令人沮喪,或者說甚至有些自相矛盾,因為中國城市同時極度缺水。在中國最大的600個城市中,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