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正在把經濟架構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調整 |
中評社香港1月19日電/金融市場再次對一個非常錯綜複雜的事件做出了過分簡單化的解釋。從最近的全球股票市場崩潰到下次衰退,外界把一切都歸咎於中國。
英國《金融時報》1月15日載文《來自中國市場的好消息》,文章說,盡管中國經濟的規模和跨國連通性不可小覷,但其全球影響力要小得多。目前有兩股強大力量正在展開較量:一股是該國早已顯現出來的向新增長模式的過渡,另一股是蓬勃的金融基礎設施的必要發展。
與流行觀點相反,中國在第一點上正在取得相當不錯的進展,尤其是在把經濟架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調整方面。這些調整遠比過分看重總體國內生產總值更重要。錯誤地痴迷於總體增長的統計准確性也忽視了這個關鍵要點。
農礦產品超級周期的覆滅是個更嚴重的後果。動量驅動型的投資者(以及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樣的資源經濟體)遲遲意識不到中國擺脫農礦產品密集型增長的重要意義。
石油是最顯而易見的例子。煤炭的確占到中國總體能源消耗的大約70%,但該國在促進世界石油需求方面的作用也很關鍵。在截至2014年的10年裡,中國石油消耗增長占全球石油需求總增長的48%。
隨著轉向低碳服務業引領的速度比較緩慢的增長,中國減少了石油消耗,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原油價格最近發生的暴跌。賤金屬和其他工業原材料價格也受到了類似影響。
盡管中國在調整實體經濟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但在金融改革的道路上遭遇了嚴重挫折。中國2015年的股市崩潰在2016年年初出現加劇,還殃及了其他主要股市。
更深層的問題不是泡沫迸裂本身,而是金融改革要務受到的影響。中國的信貸流一直過度依賴銀行,所以打造經由資本市場的其他融資途徑成為優先要務。由於新形成的債券市場太小,不足以填補這個空缺,所以注意力就轉向了形成一個可靠的股市。隨著股市陷入混亂,上述方案如今已不再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