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7月19日,中國華北地區多地遭遇強降雨天氣,部分城市內澇嚴重。 |
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18年後,洪水魔獸再次襲擊中國,從南到北的多個大陸城市先後受災。不過,在提前預防、緊急救助等措施下,大陸各地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較1998年都大大減少。但也要看到,湖北武漢、河北邢台等地依舊出現了巨大洪澇災難,且造成民衆重大傷亡。尤其邢台大賢村遭到集體淹沒,一度引發輿論沸騰。這些都給中國敲響了警鐘——面對自然災害,大陸仍有功課需惡補。
美國《僑報》7月26日載文《洪災之殤的中國反思》,文章說,首先,中國要補上城市規劃落後的功課。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建設迎來發展高潮。不過,很多地方在規劃建設思維上并未跟上風雲突變的現實。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其一,城市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城市建設中,不少地方當政者缺乏對城市人口湧入、交通擴張、排水壓力等因素的宏觀考慮,導致城市建設缺乏前瞻性、少了全局觀。造成的後果往往是,一旦自然災害超出歷史上城市的負荷能力時,城市弊病就暴露無遺。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屬排水管道等地下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有大陸學者曾調侃說,中國城市下水管道鑽條狗都費勁,但歐美城市下水道卻能跑汽車。話糙理不糙,這正是武漢洪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國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的痛點和短板所在。
其二,城市建設捆綁官員政績。一些地方官員為了任內政績好看,任性追逐GDP,不但忽視城市水利建設,還下令“化湖為田”、“填河造路”。當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這卻是以犧牲水域面積、阻隔排水水系等為代價。被稱千湖之省的湖北,湖泊、堰塘在歷史上一直充當著蓄水、防洪的功能。不過,近年湖北很多城市卻打著城市化的口號,對湖泊、堰塘進行改造。過去半個世紀,湖北共有近百湖泊消失。“百湖之城”的武漢也只剩虛名,現存的湖泊還不足50個。當官員政績主導城市建設時,隨而至來的便是,生態環境惡化,水系河道阻塞,吸納降水能力下降,災難也就悄然而至。
其次,徹底清除官員的懶政、怠政思維。無論是河南魯山養老院大火案還是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或是假疫苗流竄中國,這背後都與相關部門懶政、怠政大有瓜葛。古語有言,禍患常積於忽微。不過,在現實中,不少官員要麼偏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麼面對問題敷衍塞責、草率收兵。邢台大賢村遭遇水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方認為素來缺雨的河北與洪水絕緣,即便有暴雨,歷史上的水文常識也說明洪水在可控範圍之內。抱著這種心態,邢台官方也就未及時通知下游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