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國共兩黨再次為兩岸人民的利益攜起手來,還是應該共同舉起孫中山這面旗幟。 |
大陸與台灣如何走向統一,這是海峽兩岸絕大多數民眾都在認真思考的大問題。但首先必須明白,統一的基礎是什麼?雙方有沒有共同的基礎?能否在這方面取得共識?
我們曾經強調歷史認同——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台灣歷來是中國的一部分。這無疑是歷史事實,問題在於這只是統一的可能條件,而不是必然條件。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的領土,歷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地方今天已屬外國,都是得到中國承認的事實。例如今天的蒙古國稱得上“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特別是在清朝,蒙古一直是國家穩固的“長城”,蒙古族一直是滿族堅強支持者,但今天的蒙古國是得到中國承認、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外國。
我們曾經強調血統認同——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但是,沒有當初國共兩黨曾經同祭黃帝陵並沒有制止合作中的磨擦,更沒有防止內戰的再度爆發。今天,馬英九可以在台灣遙祭黃帝陵,但並不能改變他“不談統一”的立場。而且,在中國56個民族中、在台灣的原住民中,總有一些民族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成“炎黃子孫”。一定要強調血統,莫非他們就可以分裂出去?而且在今天世界上,同一個民族分屬不同國家並非偶然的例外。
我們曾經強調文化認同——台灣文化實質上是閩南文化,與大陸同屬中華文化。但主張台獨的人公然聲稱“文化認同不等於政治認同”,實際上他們也不否定與大陸在文化上的同源性、一致性。但任何一種文化的範圍都不一定與政治概念或實體一致,並不限於一個國家,也不一定覆蓋一個國家。華夏(漢族)、漢字文化區歷史上曾經覆蓋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卻不能包括西藏,在有些年代也不能達到新疆。同一種文化分屬不同國家的例子,世界上更難一一列舉。
顯然,如果真要談統一,政治認同和價值認同是無法回避的。
那麼,兩岸是不是完全不存在認同的基礎呢?當然有——“一個中國”。但目前兩岸的共識是“一中各表”。但如果一直各表下去,一個中國的實際就很難出現。其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孫中山是兩岸唯一的共同旗幟。在孫中山遺體奉安中山陵八十周年之際,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團來南京參加紀念儀式。這是國民黨離開大陸60年來的首次,也是孫中山依然得到兩岸人民認同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