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後扁”及“扁後”時期的台灣政局評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2 15:00:52  


  中評社訊╱題:“後扁”及“扁後”時期的台灣政局評析 作者:盛治仁(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陳水扁,即將進入第二個任期的後半段。不論當事人主觀意願及行動如何,台灣政治即將進入「後扁」及「扁後」時期。民主國家中第二任總統的權力基礎,像是沙漏一般,隨時間逐漸流逝,是普遍的定律。至於何時由量變轉為質變,成為跛鴨總統,則要視民意支持、執政成績、個人魅力、反對力量大小等客觀環境的影響而定。對陳水扁而言,由於在競選連任的過程中發動防禦性公投以及投票前一天三一九槍擊案的影響,讓他的第二任任期在司法及政治爭議中展開。這樣的先天限制,讓陳水扁面對比第一任期百分之三十九選票當選還要嚴重的正當性危機。 

  民意支持度低 朝野及兩岸僵局未解 

  回顧陳水扁兩年來的表現,似乎無法有效突破上述的限制。他的民意調查支持度,並未出現一般連任總統的二度蜜月期,反而一開始就呈現低迷的態勢。根據TVBS民意調查中心的統計,陳水扁在二OO四年五月連任就職時的民調支持度為百分之四十三,遠低於他第一任就職時的百分之七十七。陳水扁在競選期間的期待,認為只要自己連任之後,連宋會死心不再抵制,且北京也不得不接受他作為交涉對手,因此一定能夠突破兩岸及經濟僵局,但是卻事與願違。在野黨對他的杯葛未曾鬆手,兩岸官方接觸的僵局依舊,反而連宋連袂訪問大陸以及北京後續釋放的政策利多如水果零關稅及台生優惠等措施,讓民進黨疲於接招,在政策上淪為被動。反應在民意的支持上,今年五月底連任週年的民調中,陳總統的表現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滿意度。 

  民進黨最大的結構性問題 

  造成如此低滿意度的主要原因,在於民進黨無法處理好執政的根本問題,經濟。台灣近年來的經濟表現低迷,固然有國際因素的影響,但是民進黨處理經濟議題的能力還是廣被質疑。長期以來,民進黨擅於處理政治議題,對於經濟議題往往也想以政治方式處理。政治操作或許在短期可以創造出讓支持者能夠接受的論述,但是時間一拉長,還是逃不過基本面的檢驗,因此陷入長期低滿意度的瓶頸,這是民進黨面臨的最大結構性問題。經濟和競爭力能夠改善,才有可能解開目前執政困境的死結。 

  弊案不斷沖擊民進黨的清廉形象和政治基礎 

  在內政上近期的政治發展,讓民進黨也處於非常不利的處境,行政效率和弊案都成為近期民進黨施政的罩門。不管是官員為了讓總統和行政院長巡視便利時所搭的雪山隧道便橋,被媒體封為「馬屁橋」、或是律師高考題目以「律師性格和國家領導」作為作文題目並以陳水扁對台聯黨的演講內容作為閱讀測驗題目等,都對民進黨的形象造成傷害。而南亞海嘯救災善款被前新聞局長成立私人掌控的基金會、公共建設的浪費和第二預備金的濫用,乃至於因為泰勞抗暴所引發的高雄捷運弊案,也對民進黨的清廉形象和政治基礎造成衝擊。根據TVBS在九月初的調查結果,肯定民進黨清廉形象的比例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一,在六年的調查中首次落後給國民黨的百分之三十四,遠低於政黨輪替兩週年時的百分之四十八高點。而認為民進黨不清廉的受訪者則高達百分之五十四,為四個主要政黨之首。這些數據顯示執政近六年的民進黨開始背負起執政的包袱。以上的外在環境是我們檢視後扁及扁後時期的台灣政局時必須先瞭解的背景。 

  陳水扁的權力基礎不斷弱化 

  在執政正當性受質疑以及執政成績不盡如人意的雙重壓力下,陳水扁目前的權力基礎是脆弱的。基本上他在扮演台灣政治領袖上的能力,受到相當大的限制。泛藍及中間選民並不滿意其表現,因此陳水扁欲推動的政治議程既無法得到民意的背書,在泛藍佔多數的國會就無法順利通過,例如八年八百億的治水特別預算、監察委員同意權行使、以及三項對美軍購案等等,都是執政當局極力推動但延宕多時的政治議程。面對政黨形象滑落和執政績效不彰的問題,民進黨內有危機感及對陳總統不滿的情緒,但是目前還不至於正面挑戰陳水扁的領導,至多只有個別立委發表總統已經跛鴨的個人意見。 

  黨內尚不至於正面挑戰陳的領導 

  陳水扁在泛綠內部目前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來自於兩個層面。第一層在於泛綠支持者中,陳水扁還是相當受到歡迎的政治人物,是泛綠內部實際上和精神上的領袖。對於需要基本盤選票支持的泛綠政治人物來說,陳水扁的群眾魅力在泛綠內部還是正面助益。第二個層次則在於黨內有實力挑戰陳水扁權威的潛在接班人中,在時程上都還不到與陳水扁攤牌的地步,因為陳水扁努力在接班人間維持的權力平衡,讓所有接班人都感受到自己還有機會。陳總統的支持,固然不保證能夠出線,但是在現階段與其對抗,則肯定會出局,因此多對政局抱持觀望的態度,努力經營黨員,為未來的黨內初選鴨子划水。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