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訊╱題:台灣縣市長選舉觀察 作者:鄭赤琰(香港),政治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政治觀察家為何感興趣
台灣的縣市長選舉已在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三日舉行,筆者以政治學者身份親往台灣,玆將觀察心得報導如下:
此次選舉,藍綠兩黨拚搏情緒較之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競選過程中爆出的高捷揭弊案更是一波緊過一波,衝擊到陳水扁的總統府身邊幕僚陳哲男(時任總統府副秘書長)。令人納罕的是,揭發高捷貪污案件者邱毅立委竟如寫精彩的章回小說那樣,有紋有絡,高潮迭起,令人跟著選情不斷追讀下去,一個回合也不放過。
最後大家還是很想知道今次的地方選舉,民進黨的上升氣勢會否逆轉。同時,觀察界也都密切關注馬英九的表現。因為此次涉及全台灣的選舉是馬英九當上國民黨黨主席後第一次受到考驗,而他更是把這次選舉成敗當作是他上馬下馬的政治前途決斷。媒體更留意到今次選舉也表現出,藍綠己展開二零零八年的總統大選序幕。尤其是擁有三百多萬選民的台北縣縣長選舉,在選前一週出盡藍綠高層,被當作是二零零八年大選的第一回合交手。
泛綠的敗選如何解讀
儘管這次的「三合一」選舉是屬地方性選舉,但因為除了台北市與高雄市以外,選舉遍及全台灣二十三個縣市,誰佔據多數便擁有更多的執政資源可以深耕地方,強化影響力;如果執政得法的話,可以在二零零八年大選及未來的立法院選舉中發揮優勢。
因此,為了來屆的行政與立法兩大選舉鋪平道路,藍綠對此次地方選舉不但一點都不放鬆,甚至把它提高到一級大選來應戰。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更在選前最後兩天衝線時,把選舉輸贏的責任攬上身,聲明選舉不達到既定目標便會辭去黨主席職位。由此可見這次選舉已被當作最高層次的一仗來打。換言之,藍綠將之視為下屆總統與立法院的序幕戰。因此,解讀今次「三合一」選舉,可相應地提高層次來討論。也即是民進黨、台聯黨的失敗,不屬被地方性的問題所拖累,而是受整體台灣統治問題所拖垮。
如果從選舉總得票率來判斷,泛藍所得的總得票率是百分之五十二點二六,較上屆得票率百分之四十七點四,提升百分之四點八六;泛綠的得票率是百分之四十三點零七,比上屆的百分之四十五點三,少了約百分之二點二三。這個差別在比率上來看也許不大,但是就實際的票數來計,卻相差達八十萬票以上。可見綠營的基本盤並沒動搖,走失的應該是那些只看政策好壞不看人情面子的中間選民。這種情況當以城市的中產選民最為理性,反映在城市選票上,如嘉義市、新竹市、台中市,其至高雄縣都可看得出來。
嘉義市原是民進黨執政,但變了天。其他兩市得票率也大大傾向藍營。至於高雄縣貼近高雄市,台北縣貼近台北市,這次選舉藍綠更以台北縣市統合為選舉議題,兩縣選民政見的敏感度不輸給兩市的選民。台北縣藍軍大勝,得票超過綠軍達百分之十以上;而高雄縣原是綠軍的強區,藍軍居然也在得票上大有斬獲,得票率超過百分之四十,雖敗猶榮。
中產票的走失,說明了他們對於民進黨執政下的表現有所失望或不滿。據競選期間藍綠對峙的爭論來判斷,雙方爭論得很熱烈的有兩大議題:貪污舞弊與兩岸政策。前者固然是行政濫權,說到底也是政策「貨不對辦」;說一套,做又是另一套。扯出的大旗,從早年搞政治運動開始一直到五年執政,都高唱:反黑金,抓改革。可是就在競選期間鬧出高雄市捷運泰勞騷動,爆發了有人居中舞弊套取外勞佣金弊案。
這個弊案錯綜複雜,牽涉極廣。不管怎樣說,阿扁都難辭其咎。不要說選民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諒阿扁,甚至他的高徒羅文嘉(台北縣長候選人)也看在眼裡感到不妙,在選舉進入高潮時段,竟然打出「新民進黨」的旗號,這無異宣佈扁領導的民進黨已變得陳舊不堪。羅此舉無異會打倒在台上的所有民進黨大老,他們在背後群起聲討羅不在話下,否則羅怎會快快偃旗息鼓再也不敢說?「新民進黨」這種內鬥當然逃不過眼光銳利的眾多選民,羅的敗北顯然是被黨的弊案所拖累。
在選舉期間,還鬧了不少因為賄選與違選而被檢調機關偵查與起訴的事件。其中鬧得最兇的是桃園縣的「非常光碟」事件。整個事件不管民進黨候選人有否參與,但就製片人的全力志在破壞朱立倫形象的動機與行為,已給社會一個深刻觀感:為了選舉不擇手段抹黃對手。不擇手段還鬧出了台中市市長候選人胡志強的病歷,被民進黨立委(醫界人士)公開,並指胡志強健康有問題,不適合當市長。胡志強的對手,民進黨的林嘉龍不但不認為此做法違反職業道德、衝擊社會規範,反而將之當作向對手進攻的利器。社會觀感為之譁然,連民進黨也有人感到此舉有辱黨的聲譽,選前已經向林勸退;但時已太遲,輿論已一面倒聲討這種公佈對手病歷的選舉手段。比這個更糟糕的是,選舉到最後,竟然有人製造馬英九、朱立倫與胡志強搞同性戀的「新聞」,而且傳出又有「非常光碟」在製作中。
今次選舉,「抹紅」事件也是甚囂塵上。被炒得最具新聞聳動性的是拉法葉購艦貪污事件。這案子發生在李登輝任內,因為涉及法國,貪佣金的證據在日內瓦,遲遲未成功向瑞士當局索取。這次在選舉高潮中突然成功將證據文件索取回台,民進黨上下也因此向媒體渲染一番,不但指國民黨執政貪案累累,連中國前總理「朱鎔基」竟然也被「捲入」──說是購艦佣金不但國民黨的郝柏村等要員有份,法國官員有份,還包括「總理朱鎔基」(北京聞及,指此控訴時空錯亂,當時朱仍未當總理,以何名堂得此「厚愛」)。
面對選舉期間所爆出的弊案與醜聞,民進黨在燃眉之急下,想到的對策全然顯不出甚麼高明,企圖用「抹黑、抹黃、抹紅」的方法求個「半斤八兩」。但是民進黨所揭發的「案子」,多是牽涉李登輝執掌下的國民黨之「黑金」,民進黨對此早就「透支」了;以此當作大改革的對象,把舊事重提,已乏說服力。即使在國民黨執政的台北市及其他縣市,民進黨所揭發出來的「案子」,也都遠不及「高捷弊案」。
因此作為「改革者」,一旦自己上台執政,竟連身邊的重臣也被擺上弊案的神台,總統府與行政院(「高捷弊案」也在謝長廷任職高雄市長任內發生),是否真的如他們說的那麼「潔身自愛」,選民終於作出了他們的判斷。民進黨的「改革者」形象,也就光環不再了。
兩岸政策:泛綠落空 泛籃務實
其次,談到兩岸政策的政治效應,顯然也在這次選舉中,完全幫不了泛綠套取選票。在過去所有的大小選舉中,泛綠都打著「台獨」的大旗來打壓泛藍。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便用盡各種語言去醜化大陸,聲討泛藍。
泛綠的這種兩岸政策在九十年代之前,當大陸的發展仍未形成大氣候、國際經貿地位仍未舉世矚目、沿海各大城市仍未走向繁榮、台商在大陸仍未賺取過百億元年利、還沒有過百萬台灣人在大陸經商與長期居住之前,這些醜化大陸的政治手法,有其政治市場。但是大陸的經濟崛起與社會的整體向善發展,已是有目共睹,要繼續想用醜化手法去高抬自己,也就失靈了。再加上北京方面也不像過去那樣受到醜化便有所回應,況且有了《反分裂國家法》 與美國不支持台獨的保證,對於今次的選舉,大陸也能氣定神閑,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這也大大化解掉了台獨的攻勢。
比較泛綠的兩岸政策,泛藍的政策卻務實得多,也夠客觀與理性。知道兩岸的問題必須走向談判的道路去解決,相信中國人的問題,中國人自己能解決,不能借外力自重。於是連戰、宋楚瑜、郁慕明三位國親新黨魁毅然親赴大陸,與中共建立「黨對黨」的平台。
在這個關節上,陳水扁原本可借「扁宋會」所達致的共識去大陸「投石問路」,也可為自己的台獨緩頰。可是在連、宋、郁登陸後所收到的旋風式新聞效應與舉世稱許的形勢下,扁不但不懂借重自己的執政領袖地位,凌駕連、宋、郁三位之上,重新再為自己的「中間路線」爭分,反而數落宋楚瑜,說他不誠實於「扁宋會」所達成的共識。扁的反覆,顯然是受黨內台獨基本教義派所鉗制。這樣一來,扁失去與在野黨共商兩岸政策的機會,迫得自己繼續在台獨路上躑躅。偏是台獨又過不了美國這一關,再加上自己又想不出有更好的政策可以贏得大陸的信任而打破民進黨與共產黨的僵持局面,因此在今次的選舉中,泛綠的大陸政策已經變成他們的政治包袱了,醜化大陸的手法再也不是取之不盡的票倉了。由今次台聯黨全軍覆沒的慘敗成績,更可看到以台獨教父自居的李登輝的台獨牌已經打不響了。
國民黨勝選兩大因素
由上所述,說明了民進黨的弊案與兩岸政策是他們敗選的重大原因。但選舉是兩黨的交手,民進黨有弱點,也要得有國民黨的以強勝弱才行。說到國民黨的勝選,相對來說有兩大因素。
第一是國民黨強調了自己的改革自新,在選舉中高舉改革的旗幟,不但要改革過去國民黨的黑金政治,同時也要改革民進黨的腐敗無能。加上馬英九在爭取黨主席的黨內競選過程中,以自己的「不粘鍋」形象示人,而且還以嚴厲打擊賄選警戒對手。這些,都給人留下一個清新的印象。也令到這次「三合一」選舉無法抓到國民黨主席的弱點。相比之下,陳水扁卻在弊案頻傳下,處處挨打。再加上媒體大事報導今次選舉乃是二零零八年的總統選舉揭幕戰,作為對手的民進黨大老在弊案風聲鶴唳下,個個垂頭喪氣,無法自外於弊案的失責。
第二是相對來說,國民黨在今次選舉中,再也不像過去參與選舉那樣,既不敢打出統的牌,又不敢沾獨的邊,變成兩邊不討好。今次則在連、宋、郁三巨頭登陸後,再度肯定了「九二共識」,與大陸打和解和平的牌。而作為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又懂得善用泛藍大老們在大陸所取得的友善的政治資本,肯定他們的兩岸和解政策,對大陸有守有為,對台灣也敢作出承擔。這樣,就把泛綠的兩岸政策大大比下去了。
泛藍加強合作可贏得○八年大選
總之,由於陳水扁執政五年多來的政績一片空白,行政院五年換了四次院長,立法院兩次選舉也始終扳不倒泛藍的多數,結果既無行政的成績,更在立法院處處碰壁。如此狀態,要不吃敗仗,也難矣。
由此看下去,在民進黨選後又出現黨內激烈權爭、內鬥不絕令新生代失去信心等情形看,要在兩年內打翻身戰,機會很微。而國民黨今次能有大勝,也要靠泛藍在選舉中沒像過去那樣鬧分裂。今後的兩年,如果泛藍仍能夠維持合作無間,泛藍贏回江山,可說在預料中矣。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1月號,總第9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