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在負責研制“漢芯”系列芯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爲 |
中評社香港5月19日電(評論員 商弈)5月12日,一所歷史悠久且素來治學口碑較好的學校——上海交通大學,發表了一則吸引了國內外衆多媒體和讀者眼球的公告:公告稱,據調查,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進在負責研制“漢芯”系列芯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爲,以虛假科研成果欺騙了鑒定專家、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地方政府和中央有關部委,欺騙了媒體和公衆……云云。至此,這樁從年初就傳得沸沸洋洋的科研造假案終於水落石出。
從案情看,這個被稱爲“中國式黃禹錫版”的科研造假案情節似乎幷不複雜:也是採用調包術,主要手段祗不過是兩個民工加幾張砂紙而已。然而,就是這麽簡單的造假却矇騙了從學校到中央有關部委的多級組織機構;騙取了包括數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鑒定委員會爲其寫下:“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芯片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的極高評語;還騙到了上億元的科研經費(實際到帳6000余萬)。
爲什麽這樣低技術含量的造假却能蒙倒那麽多著名專家學者而且長達數年不敗(如果不是被其公司內部員工揭露,恐怕現在“漢芯”5號、6號芯片還將陸續出世)?筆者認爲,這除了與體制弊端、“海歸”崇拜乃至學術腐敗等因素有關外,恐怕很重要的一條,還與各級組織機構中普遍存在的對於所謂“跨越式科研成果”不切實際的期盼有很大關係,而且在其中還摻雜了太多的科學精神之外的情緒。正是這些,成爲誘導陳進這類人爲追逐名利而走造假“捷徑”的重要因素。
很明顯,急功近利是陳進(以及被他矇騙的主管上級)走入歧途的主要誘因。筆者在翻看陳進造假案的有關文檔時,讀到兩年前某報報道他的先進事迹中的一段材料,心中頗有感觸。文章上說:”上海交通大學芯片與系統研究中心組建伊始,制定了四年戰略規劃:第一、二年臥薪嘗膽;第三年一鳴驚人;第四年海納百川、鵬程萬里……”在這種毫無根據但却不乏宏偉氣派的臆想式戰略規劃指引下, 陳進連二年的“臥薪嘗膽”期都跨越了,在第二年就實現了“一鳴驚人”!
陳進與“漢芯”造假案給中國科技界敲響了警鍾。
長期以來,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作爲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乏已是不爭的事實。爲此,在去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會上,中央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召,幷且制定了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撑。中國科技創新的基本指標是,到2020年,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會的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要從1.35%提高到2.5%。
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與及時的决策,且具有十分清晰的指令目標。但筆者還是有些杞人之憂:會不會又有什麽方面頭腦發熱,想要搞些快捷的東西一鳴驚人從而再給陳進之流鑽空子之機?另外,那種急于出成果的社會期待也是嚴謹治學精神的毒藥,它很容易誘使部分意志不堅的年輕學者走入歧途。
行文至此,筆者不禁想起本社評論員丘巒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觀點:中國富强當作百年之思。筆者十分贊同他的意見,幷認爲這是在時下論者一片對中國的贊美聲中,難能可貴的一種清醒判斷。這裡,筆者願將此觀點引申過來:中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也不可能一蹴而成,而應有長期打算幷循序漸進。
首先要做的,應該是科研體制創新。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科技人力資源,但科研成果却相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恐怕現有科研體制弊端當屬首位。
其次,要在全社會建立一個保護知識産權和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要大力打擊假冒僞造,對於造假者及其相關責任人要堅决追究曝光;同時,對於真正的自主創新項目和有創新思維的科研人員要捨得破財,要允許失敗,要保護失敗的創新者。
其三,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尤其是要一視同仁和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積極性進行項目自主創新。
其四,要有針對性地重點突擊一批大項目,嚴格實行目標責任制幷引進競爭機制。
其五,要持之以恒大力發展創新文化,幷培養造就一批富有科學獻身精神與創新意識的人才隊伍。
如此,何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不能如期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