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女總理默克爾訪華 塑造中國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5 15:07:15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新華社
  默克爾對於中德關係來說還是一個“新人”,不過與中國的深入交往會有助於她不斷修正她的中國觀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盛軍報道 德國女總理默克爾訪問中國的第一個節目不是閃光燈直響的記者招待會,也不是軍樂聲中威嚴地檢閱三軍儀仗隊。她就任總理之後的首次訪華之旅的第一站,是在溫家寶總理陪同下在北京紫禁城邊的菖蒲河公園散步、聊天、玩太極柔力球。

  默克爾速度

  5月21日至23日,從北京到上海,短短38個小時,做事幹練的默克爾完成了她作為德國總理的首次中國之旅。盡管時間短暫,但是內容卻一點也不含糊。她不僅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舉行了會談,簽署了19項經濟文化協議,還廣泛接觸了中國各界人士,既體會了北京城的古老風韻,又見識了上海磁懸浮般快速發展的經濟。

  如此緊湊的行程安排,默克爾並沒有感到不適,相反她還感嘆中國發展的速度“讓人喘不上來氣”。但其實,速度對默克爾來說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她一向就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就像她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是以火箭速度來形容。在東德長大的她,35歲之前還基本不問政治事,一心只讀相對論,從柏林牆倒塌開始懵懵懂懂地參加“民主覺醒”,短短10年時間就當上了基民盟的主席,接著又問鼎德國政治權力的頂峰。

  柏林新主人的這些傳奇經歷,讓中國人感到這是一個略帶神秘感的女人,而其實中國對默克爾來說也是一個陌生的國家。盡管她作為聯邦部長曾經訪問過中國,但那已經是將近10年前的事情了。她對中國的了解太少感同身受的直觀印象,更多的是根據某種理念的價值標準而來的主觀判斷。

  過去,默克爾對於中國的看法和政策表露得不多,但卻讓人印象深刻。在施羅德政府時代,默克爾作為反對黨基民盟領袖對施羅德的對華政策持激烈的批評態度,據德國之聲報道,她甚至指責施羅德向中國“獻媚”。因此,隨著默克爾開始調整外交關係,人們擔心中德關係是不是要有變化?

  連續性主導一切

  5月18日,上海太平洋國際戰略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在北京聯合舉辦了題為“默克爾總理訪華前的中德關係”高級專題研討會。來自國內多家研究機構的專家和學者一起從多角度探討了默克爾上台之後的中德關係。與會專家認為,德國新政府對華政策的主導面是連續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顧俊禮從四個方面分析了這種連續性的主要原因。首先,中國是德國實現其外交戰略目標的借重力量,德國在很多問題上還有求於中國;其次,德國的對華政策具有“超黨派”的特點,自1972年中德建交以來,德國的主要政黨對華政策基本一致;第三,默克爾政府的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是施羅德當年對華政策主要制定者之一,作為大聯合政府的大伙伴,默克爾也不能忽視社民黨的政治見解;第四,2005年德國政府更替的原因主要是國內政治和經濟改革問題,不是外交問題,德國政府保持現在對華政策比較積極的方面還是有比較堅實的民意基礎。

  但是,與會專家也認為,在總體發展良好的大背景下,中德在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上還有差異,在人權、台灣、西藏問題上的隔閡還在。而且隨著中德經貿關係的不斷深化,也可能要產生一些摩擦和矛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孫恪勤認為,默克爾在一些重大涉華問題上仍沒有考慮成熟,比如如何看待中國“崛起”,中國是否會“崩潰”,中國的走向對世界和歐洲意味著什麼等等。

  坦率VS坦誠

  正像人們先前預計的,默克爾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得非常“坦率”。據德國之聲報道,默克爾向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人權問題。在中德合作良好的經貿領域,默克爾也表示要求中國放鬆對外國企業技術轉讓的壓力,而先前曾被寄予厚望的滬杭磁懸浮項目,以及世界最大的化學公司巴斯夫擴建在南京的化學基地一事,德國都沒能同中國達成協議,德國之聲因此評論說,默克爾這次訪華的“經濟快樂氣氛比以往明顯淡了一些”。

  不過與默克爾的“坦率”相對,中國也顯示出了足夠的“坦誠”。安排默克爾會見德方所謂的“公民社會的代表”足見中國的自信,對於默克爾提出的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上的問題,中國也給予了積極回應。據香港《明報》報道,溫家寶總理在與默克爾會談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中國認為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履行國際義務,也有利於中國自身的發展,並且承諾要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

  中國式的隱喻

  默克爾對於中德關係來說還是一個新人,對於中國發展跳動的脈搏她可能還不能把握清楚,但是與中國的深入交往相信會幫助她不斷修正她的中國觀。

  北京晨練的百姓讓她身臨其境地認識了中國和中國人,溫家寶總理還向他展示了太極柔力球玩法,這種將中國的太極和西方的網球、羽毛球等項目的精華融為一體的遊戲,改變了西方遊戲中的硬性擊球方式,將球納入球拍後的弧形引化過程為主要技術,它蘊含著中國式的智慧,體現著中國的思維方式,講的是以柔克剛,避免硬碰硬。

  這種中國式的隱喻和暗示,似乎在告訴默克爾,中德關係盡管還會有摩擦和沖突,但是這些沖突和摩擦處理起來更需要智慧和藝術。做了十幾年物理學家習慣了邏輯思維的默克爾,不知能不能參透這種遊戲裡面的深意?不知道中國主人的精心安排能不能喚起默克爾的共鳴?(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