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領域國資浪費知多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2 07:30:30  


  中評社香港7月12日電/對於老百姓來說,行政機關單位資産構成單一,幾乎“看不見、摸不著”;而事業單位類型衆多,資産構成形態複雜,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然而一直以來,濫用公共資金盲目購置、重複購置設備、儀器、辦公用品等浪費現象普遍存在。中國經濟週刊發表文章如是說。

  科技領域之國資浪費

  從建國以來,中國國家財政用於科學研究的支出逐年遞增,但一直以來,在科技領域浪費的例子從中央到地方不勝枚舉。據統計,中國科研項目重複率達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複又在20%以上,同時與國外重複也佔3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國外已公開的技術,因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嚴重浪費。來自甘肅省科技廳的一份普查報告顯示,中央在甘肅科研院所的科技儀器設備利用率爲60%,而省屬院所祗有36%。在同一個科研單位、研究所、甚至研究室內部,研究資源都不能有效的開放、流動和共享,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顯然,科技資源缺乏宏觀層次上的整體規劃,統籌佈局和政策導向,凡此現象恰恰凸現中國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體制缺陷以及行政事業單位資産監管的缺位。此前,行政事業性國資作爲政府公共資産歸屬哪個部門管理一直幷不清晰,各部門、地方政府、甚至各行政事業單位,都依照各自的方式管理經營、使用佔用這部分資産。于7月1日實行的資産《事業單位國有資産管理暫行辦法》或將彌補以上原有行政管理體制的缺陷。

  衛生領域之國資浪費

  這種公共資源的浪費在醫療領域也很觸目,在一個區域內醫療設備購置重複是國內醫療行業的普遍現象,大醫院高檔醫療設備“購買競賽”造成醫療資源浪費,而多數大型醫用設備的利用率均在50%以下。

  以南京爲例,南京衛生部門在調查統計中發現,先進的科研儀器重複購置現象嚴重,比如多家醫院引進CT、DSA等高檔設備,而整體科研裝備幷不合理。同時,各種儀器的使用率也相差甚遠。有的儀器一年使用數百次,有的僅幾次。據統計,價值10萬元以上的儀器中,30%處於閑置或半閑置狀態,有的甚至因爲閑置時間過長而影響了其精密度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還有些科研人員對先進儀器知之甚少,祗利用儀器某一項功能獲得一個簡單數據,普遍存在將多功能高檔儀器當作功能單一低檔儀器來使用的現象。

  據南京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市區二級以上醫院爭相購置大型設備,已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南京醫療設備大戰此起彼伏,先是彩超大戰、胃鏡大戰,後是CT大戰、核磁共振大戰、DSA血管造影機大戰。目前,南京市屬和區屬醫院共有CT38台、核磁共振7台、DSA心血管造影裝置10台、加速器3台,這還不包括在南京的部隊醫院、省屬和部屬醫院。南京目前三級醫院基本上家家都有CT,就連部分二級醫院也不甘落後,而添置一台大型CT機最少需要400萬至1000萬不等的價格,這個數目對於門診量非常少,每天就幾個病人就診的二級醫院和區屬醫院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南京醫科大學有關專家指出,引進“高、精、尖”檢查設備,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爲了體現醫院的實力,因此出現了不顧高價、不管資源能否有效利用而盲目添置設備的現象。

  以江蘇省人民醫院的PET/CT爲例,該醫院PET/CT試運行3個月,共爲110例患者進行了檢查,平均每天3例左右,患者檢查一次就需要花費近萬元。據了解,南京另外兩家醫院也正在配備和安裝PET/CT,加上另一醫院已經購置的,南京一城將有四台這樣的PET/CT大型醫療設備,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這四台機器就需要一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一些大城市的衛生資源佔有量已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水平,如伽馬刀、CT、彩超等的擁有率,歐洲許多大城市也望塵莫及,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位官員曾就此提出這樣的疑問:北京一個城市的CT比全英國都多,中國真的有這麽富有嗎?而大量的衛生資金流向先進的醫療設備,從而减少了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也給患者帶來醫療服務價格的上昇。

  文化領域之國資浪費

  由於行政體制上的條塊分割、缺乏約束機制,在文化事業中的浪費現象也“毫不遜色”。2006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公佈的《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快文化領域結構調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資源,盤活存量,優化增量,解决國有文化資産結構失衡、效益不高、閑置浪費問題,科學規劃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業資源。”

  來自文化部的資料顯示,十五期間,全國文化事業經費累計達到495.22億元,比九五期間增加240.71億元,增長105.9%。全國文化事業費以年均增長19.8%的速度逐年增加,僅2005年全國文化事業財政撥款達133.77億元,比2004年增加21億元,增長幅度爲18.6%。近年來各地大中型文化設施建設項目顯著增加。但是在一些地區的文化項目建設中,存在著功能雷同、重複建設、資源浪費、效益低下現象。

  以建博物館爲例,時下一股博物館熱正在興起,中國博物館的分級有四級: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既有在原有基礎上擴建,又有新館建設,在國家級和省級博物館改擴建的同時,地市級和縣級博物館也望風而動,而且投資規模—個比一個大,中國博物館“遍地開花”的步伐正在加快。

  據《河南省文物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載,“十一五期間,完善以河南博物院爲龍頭,市級博物館爲重點,國有博物館爲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爲補充,門類齊全,反映中原文化特色的全省博物館網絡體系。”其中河南博物院是省級博物館,建成於1998年,共佔地10余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財政投資近3億元人民幣,歷時5年建成。而于次年終竣工開放的投資規模近4千萬元的市級博物館鄭州博物館,無論是藏品還是功能,都與河南博物院雷同。

  來自中國國家文物局的消息稱:到2015年,中國將在現有2000余座各類博物館的基礎上,再建1000座,基本實現每個中等以上城市擁有一座功能齊全的博物館。據悉,北京地區各級各類博物館新建、改擴建的總投資將達到70億元,使博物館總數由目前的118座增至130座。著名史學專家蘇東海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中國正迎來第三個博物館大發展時期的新高峰。”

  儘管近年涌現的不少大館、新館,被一些地方寄予“城市文化標誌性建築”的期望。但蘇東海指出,博物館要成爲文化標誌性建築,需要長期、深厚的文化積澱,可以這樣說,“上百年才可能造就一座真正的博物館”,而個別地方追求所謂的“政績”,博物館變味成所謂的“形象工程”,這很可能是盲目攀比的根源。事實上,文化資源的浪費往往表現爲一個惡性開發鏈:對文化資源缺乏全面的價值認識—急功近利式的“粗加工”—經濟效益的實現週期短、總量少—更大規模的盲目開發—文化資源開發資金、開發計劃的跟進性“失血”—文化資源開發的“爛尾樓”工程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