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在台灣,談第三勢力從來不是個應然的問題,而是個實然面的課題。沒有人喜歡台灣政治取向的抉擇只能有兩種,因而“為什麼不能有第三種選擇”的質疑在台灣會不斷被提出,而籌組第三勢力的誘惑也永遠存在。然而喜不喜歡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則是另一回事,就台灣現行的政治結構論,必須很殘酷的說,第三勢力不但沒有空間,現有第三、第四大政黨的存續還有可能被進一步擠壓。這或許是為何台聯黨主席前一天才主動釋出李登輝有意籌組第三勢力的說法,後一天就轉趨低調了。
社評指出,打開台灣解嚴後的政黨發展史,第三政黨或第三勢力已經可以闢為專章討論了,從上一世紀的工黨、社民黨、新黨、建國黨、綠黨,到二○○○年政黨輪替後成立的親民黨與台聯,這一頁第三勢力的發展史,更確切的形容或許該說是第三勢力的滄桑史,這其中每一個政黨初成立時都倡言要在兩大黨之間打開第三個空間,也都規畫出諸多宏偉的遠景,但這其中絕大多數都在一次次選舉的沖刷下淪為泡沫。甚至目前自己宣稱就是第三勢力的親民黨,或是企圖打開第三勢力空間的台聯,有許多論者已經認為能否通過下一次“立委”選舉的考驗都成問題了,遑論還能成為台灣的第三勢力。
回顧這段第三勢力的興衰史,或許可以得到幾個初步的結論,即在現今的台灣,企圖複製歐洲左翼政黨的經驗,嘗試循階級動員的模式發展成政黨的努力,一直都不順利,不論是最早的工黨、社民黨或是現在的泛紫聯盟等,都很難在台灣掀起任何風潮;另一方面,如果是企圖循“統獨”立場的光譜分布予以再切割,或許短期內能有所斬獲,長期而言還是很難擺脫被兩大黨收編的命運。
社評說,談到這裡,或許就可以冷靜審視親民黨與台聯,這兩個競逐第三大政黨在現階段的發展困境了。首先這兩個政黨都是從國民黨所裂分出來的,裂分的理由緣於路線衝突的少,出於領導精英間的恩怨多;其次這兩個政黨都是由一位魅力領袖所創立,整個黨也都繫乎於這位形同家父長領袖的動向,親民黨永遠都以眾星拱月的方式圍繞著“宋先生”,台聯則是言必稱精神領袖李登輝,這種純粹以個人領導魅力所凝聚的政黨,本來就有其侷限性。更麻煩的是這兩個政黨為鞏固其支持者都陸續走上了意識形態的兩端,甚至成為牽制國、民兩黨朝中間路線調整的絆腳石,如此一來政黨發展的空間必然就是越走越小了。
另一項壞消息當然就是選制的改變,如果維持現行複數選區的形式不變,親民黨與台聯其實還有不小的游走空間,然而在去年“修憲”同時將席次與選制改變以後,其實已經為這兩個政黨(當然也包括無黨籍聯盟在內)寫下“預知死亡紀事”!理由很簡單,“採單一選區將造成兩黨制”幾已成為政治學的定律了。全球所有採行“單一選區”制的國家,只見第三大黨被擠壓的紀錄,還未曾看到有小黨能有本事形成第三大勢力的,內閣制國家最悲情如英國的自由民主黨,國會的席次永遠無法反映它真實的民意支持度;總統制國家也一樣,一旦兩黨體制形成,第三黨的候選人永遠會在棄保效應下被犧牲,一九九○年代美國一度出現過裴洛旋風,韓國也曾有過鄭周永掀起過短暫的風潮,但最終都未能扭轉結局。台灣既然已經確定將採行單一選區制,大概也很難扭轉這個定律吧。
社評表示,我們無意唱衰第三勢力的籌組,台灣的政治如果永遠深陷藍綠二元對立確實會讓人窒息,誰若能有本事在藍綠之外開拓另一種可能,相信所有人都會樂觀其成。然而我們也必須很遺憾的說,台灣也許一直都會有串聯成立第三勢力的主觀想望,但只要目前“統獨”意識形態分化的情況不變,實施單一選區與席次減半的趨勢又已無從扭轉,不論是現階段或是可預見的將來,台灣怕是都不會再有第三勢力存活的客觀條件了。這或許也是不論李登輝釋出多少次要籌組第三勢力的訊息,兩大黨都老神在在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