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1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在發表完“河內宣言”後,今年APEC年會算是正式落幕了!而代表台灣出席領袖會議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會後表示陳水扁所交付他的工作,他“全部都完成了。”姑不論陳水扁曾交代張忠謀促成那些事,至少他在倉卒中臨危授命,其間的辛勞與表現已經相當值得人民肯定了。只不過,做為APEC的成員之一,台灣每年除了確保不在領袖會議中缺席,同時與各經濟體領袖在公開會議場合進行“非正式”的社交寒喧外,似乎很難再有其他的突破了。對於這個每年都必須參與的國際盛會,台灣除了“出席”外,似乎該有更多務實的策略思維了。
不諱言說,這次APEC年會最後所發表的“河內宣言”,就其內容論,其實宣示性意義遠多於實質,許多關鍵議題都以期待性的動詞模糊帶過,譬如說要“重啟”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回合談判、“呼籲”各成員國實施《河內行動計劃》、將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問題作為遠景目標“加以研究”等,光看這些文字表述的形式即可知,它對成員國既沒有強制性,也沒有任何確定的時間表,只是與會各國對亞太經貿合作願景所表達一種共同意向而已。而將這個宣言內容與過去幾年年會發表的宣言相比,其實在內涵上差異並不太大,它證明當前APEC年會在經貿議題上,的確只是一個對話重於一切的論壇。但這也絕不意味APEC年會已不再重要,恰恰好相反,就是因為每屆年會所有的領袖都會出席,所以自然形成一個各國領袖舉行峰會的絕佳場合。每年年會各國領袖在會外額外安排的雙邊、多邊涉及政治、經濟和安全議題的會議,往往反客為主,其重要性甚至遠超過大會主題的本身。
譬如說,美國總統布什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藉著APEC雙邊會談的機會,就彼此對朝鮮、伊朗與台灣問題的立場異同交換意見;又譬如說,布什也藉著與韓國總統盧武鉉的雙邊會談,釋出如果朝鮮放棄核武即考慮宣布韓戰結束的訊息;而朝鮮棄核議題同時也是盧武鉉與胡錦濤雙邊會談的主題。換言之,朝鮮核武議題或許從頭到尾都未進入APEC年會的正式議程,卻一直都在相關國家領袖進行的雙邊會談中繁複地在對話,而這些對話所達成的任何協議可能都是有實質意義的。除了朝鮮議題外,許多國家領袖也在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合作開發經濟特區、環保等議題進行不同組合的雙邊會談。對台灣而言,如果永遠不嘗試在這個層面上做努力,那麼每年還是只能去注意台灣的出席代表“有沒有跟胡錦濤握過手”、“與布什打過招呼沒有”等這些社交議題上打轉,永遠觸碰不到任何實質的議題。
社論指出,沒錯,台灣的“外交”處境是不好,在APEC年會中可施展的空間本來也就有限,但這絕不等於台灣的出席代表只能搭陳水扁的專機去露個臉、握幾個手、拍個照就回來了。以今年代表出席領袖會議的張忠謀為例,他另外的身分之一是全球主要半導體產業的負責人,這種多重身分的重疊,讓他在APEC年會中其實有不少空間可以游移,不少國家領袖也可能樂於與他安排對話。問題是他的特使身分一直遲到十月底才正式敲定,那時距離年會的召開只剩兩個多禮拜了,試問還能有多少時間與機會進行部署與安排呢?
社論表示,這幾年,參與APEC對台灣而言,焦點議題一直集中在究竟該派誰去出席領袖會議,而陳水扁也一直拿它當個議題在炒作。先是不問主辦國的處境如何,就執意要爭取他本人親自出席,爭取不成後又在人選議題上玩創意,常常弄到最後期限前才揭曉人選。問題是到那時節,被選定出席的人選就算條件再好,也只能到年會現場去進行社交了。就這樣年復一年,台灣已經蹉跎掉好幾個APEC年會了。
APEC年會也許每年都會發表一篇不痛不癢的宣言,但亞太各個國家之間藉由APEC進行的經貿互動與整合的步伐已經越來越頻繁。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年會閉幕後隨即出訪印度,試探雙方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以形成所謂鉅大的“喜瑪拉雅經濟圈”,此舉立即讓南韓、日本感到焦慮,深怕被排擠在外,換言之,亞太的局勢每天都在改寫,目前好像只有台灣對自己的處境還是渾然無所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