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離亞太金融中心還有多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5 17:15:03  


  中評社廣州12月25日電/《2006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藍皮書》(下稱《藍皮書》)12月18日在上海首發,書中明確今天的上海已經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正進入戰略任務的第二階段,即建立亞太地區金融中心。 

  這也是上海學術界首次以編年史的方式記錄上海金融業建設發展史。據國際金融報報道,從今年起,《藍皮書》每年將發佈一次,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有效的決策咨詢服務,明年的《藍皮書》將對信貸市場等主體市場及黃金市場、期貨市場等新興市場加大研究力度。 

  在倫敦金融城公佈的全球金融中心調查報告中,當今世界只有兩個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倫敦和紐約,而法蘭克福和巴黎也只是極為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罷了。報告還指出,未來10至15年間,如果出現第三個國際金融中心,將很有可能是上海。 

  那麼現實狀況又是如何的呢?《藍皮書》中這樣描述著國際金融中心的衡量標準:一個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不管是區域級還是全球級的,必須符合這麼幾個條件——每日外匯成交額不少於100億美元;外資銀行和代表處不少於100個;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代表處不少於200個;跨境銀行間同業債權和負債均不少於1000億美元;海外銀行貸款總數不少於200億美元;不少於200家的外資公司(包括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選作區域總部所在地。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數據,上海目前的外匯日平均交易額只及東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的一個零頭。在金融產品方面,上海相對單一且趨同嚴重,雖然有很多客觀原因,但自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不足。 

  顯而易見,上海的金融市場規模離國際金融中心距離還很遙遠。 

  為此,《藍皮書》共獻出8條建議,其中包括:上海應在倫敦、紐約、新加坡設立代表處。該《藍皮書》認為,在上述城市設立代表處,將有效發揮對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借鑒參考作用。代表處組員必須定期向上海市政府提供情報及研究成果,供決策參考。 

  同時,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型金融機構的管理總部主要聚集在北京,加上目前國內金融業的同行競爭,造成金融資源相對分散,這使上海金融中心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抗衡。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可以走一些“迂回”道路,將一些直屬於總部的業務,吸引過來,比如各家大銀行的銀行卡中心、數據中心、票據中心等,這將有效緩解上海“總部”資源不足的瓶頸。事實上,在央行設立上海總部後,央行與市場相關的職能,已經發揮了很大作用。《藍皮書》建言,可以參照央行上海總部的模式,構建各大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上海總部,加快上海邁向亞太金融中心的步伐。 

  此外,《藍皮書》還建議設置上海金融法院。“現代金融業務日益紛繁複雜,違規違法以及鑽法規漏洞的犯罪行為有增無減,這種挑戰對處於建設金融中心的上海更加激烈。”該書稱,為營造安全高效的法律環境,上海應特設金融法院,專門審理上海區域的金融案件,確保上海經濟金融安全,為上海金融中心建設保駕護航。 

  一項對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研究表明,突出的國內金融中心地位,是上海成為遠東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基礎,而開放型、多功能又是這一金融中心的顯著特點。 

  也就是說,如果通過上海這塊跳板,國內金融業務和國際金融業務能夠交相融會、實現資金的集散、吞吐功能進一步增強,各類金融市場和交易更加發達,那麼上海金融中心的輻射作用和樞紐地位就會凸現。專家認為,近代的上海金融中心曾經如此,未來金融中心的重建也必須循著這個趨勢和方向。 

  因此,《藍皮書》強調,向區域型金融中心邁進,首先就是要鞏固並強化上海作為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這有賴於“雙腹地”的構建。上海已經有了“經濟腹地”,卻還缺乏“信息腹地”。而“信息腹地”是與“信息源”相伴而生。什麼是信息源?“一行三會”(即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以及各金融機構的總部便是最大的“信息源”。 

  央行上海總部的一位官員日前就最近兩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濃縮為兩個事件:去年,央行上海總部宣告成立;今年8家首批申請轉制為本地銀行的外資銀行,無一例外選擇了上海作為其中國總部所在地。 

  專家分析,這兩個事件有著更深層次的意味:今天的上海,已經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並正以此為新的起點,向亞太地區金融中心邁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