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各方達成共識,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17 13:33:51  


  中評社香港1月17日電/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人民幣匯率升值最强有力的反對者商務部的態度發生微妙變化,人民幣匯率今年可能大幅升值,商務部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被市場作出如上解讀。

  這份題爲《外經貿發展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挑戰》的報告,雖然一如既往地强調人民幣匯率應適度升值,否則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不良影響,但引人注目地調高了升值幅度,指出“自2005年7月至今,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5%,既反映了市場走向,又保證了經濟平穩運行。這樣一個漸進的、平衡了各方利益的升值幅度,就是適度升值。按照這個進度,到2007年底以前,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有可能達到9%-10%”,也就是說,商務部“允許”的年升值幅度在4%-5%,與2006年8月商務部報告提出的3%的幅度相比,有了長足飛躍。商務部從央行匯率升值政策的提醒者變身爲支持者。受此刺激,16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突破7.79元。

  社論說,看來,在中國貿易順差持續高漲、人民幣升值壓力急劇增加的背景下,各方業已達成共識,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區間成爲療治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良方。這實際上意味著,目前依靠低端外貿産品出口維持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爲繼。

  中國的巨額外貿順差有點像垃圾食品,雖然熱量豐富方便快捷却不能常吃,事實上,外貿順差已經成爲中國經濟體制性症候的叢集之地。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繼續了2002年以來年度增幅不低于20%的高速增長態勢,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7606.9億美元,外貿順差打破了去年創造的年度紀錄,達1774.7億美元,增幅高達74%。

  但央行去年第三季度的金融報告明確提醒數據下潜藏的低質風險,中國順差的取得主要依靠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的80%來自外商投資企業。中國從巨額順差中所得利潤極少,只有很少比例的工繳費收入,通過購買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方式成爲亞洲國家向歐美等地的間接出口通道。中國企業失去了出口産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自主創新能力,甚至品牌。目前,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爲萬分之三,擁有商標的企業不足40%,高技術含量産品80%以上依賴進口,中國自主品牌産品出口不到10%。這樣低質的出口産品仍然維持了如此之高的貿易順差,其原因只能來自于對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成本的人爲壓制。

  社論認爲,改革之初,爲了進行原始積累、保證外匯增長和就業,中國以降低自身經濟質量爲代價,冒著引發貿易衝突的風險發展大力外向型經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從長遠來看,這樣內耗極大、四處樹敵的發展模式難以爲繼,不僅會加重中國經濟的內部結構性失衡,還將因爲忽視環境、勞動者的保障與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付出了沉重的社會代價,同時引入世界範圍的流動性過剩,將風險從企業、資源等方面延伸至金融與資本等市場。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已經逐漸顯現。

  當然,由于中國對出口依賴過深,難以進行一步到位的匯率市場化改革。據謝國忠預測,靠推動內需、城市化調整中國經濟結構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這意味著中國的匯率徹底市場化所能擁有的時間。雖然匯率改革不能一步到位,但從經濟健康與人民福祉考慮,我們現在應有步驟地爲匯率市場化做好準備,直至過渡到市場化的匯率機制。

  反對匯率市場化的人士常常忘記,一國的經濟發展應首先立足于國內,無論外界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是否存在,壓力有多大,人民幣匯率升值只能有兩個標準,即是否有利于本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福祉。以往我們曾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有意抵抗外界壓力,認爲中國這麽大的經濟體不應向外界壓力屈服,這實際上是內心虛弱的表現;二是認爲人民幣匯率彈性區間擴大將嚴重擠壓中國企業的出口空間,進而産生國內嚴重的就業問題,損害正在推進的城市化進程,這實際上是對中國經濟發展能力不自信的表現。

  去年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而中國外貿出口仍然取得佳績的事實,給有關决策層吃了一顆定心丸,使他們的匯率彈性容忍度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改革推進至深水區已使剛性匯率政策成爲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之舉,其風險與成本與日俱增,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有關方面達成了共識。

  社論最後說,强經濟國家必有强貨幣,反之亦然。中國經濟走强,人民幣必然會成爲自主定價的强勢貨幣,人民幣匯率彈性區間加大正是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必然之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