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30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說,兩岸經貿互動20餘年之後,許多隱晦的真相,逐漸褪去了重重面紗,讓更多人揚棄過去的偏見、誤解,為台灣的未來勇敢地選擇正確的道路。可憾的是,仍有一小撮人,執迷不悟,以其所是,非天下人的真切省悟。
眼看著過去的同路人一個個改弦更張,這群極獨的死硬派情急之下呼聲也更加淒厲高亢;而且由於緊握著影響面頗廣的媒體,壟斷許多無辜百姓的視聽,甚至令外界不知情者誤以為代表台灣多數民眾的心聲,而造成分外的損害。
社論說,“鎖國自閉”這個極獨派的基本主張,化身為“戒急用忍”、“根留台灣”、“嚴防經濟依賴大陸”、“預防中國經濟制裁”、“雞蛋不可放在同一個籃子”等等看似理直氣壯的口號,20年來也蠱惑了不少善良民眾與之沆瀣一氣,幫忙緊縮台灣經濟的活力、緊鎖台灣的命脈,讓原本意氣風發的台灣,竟在舉世歡欣成長時,踽踽獨行、憔悴落後。
儘管如此,在原本居於少數劣勢者鍥而不捨的鼓吹下,鎖國自閉的謬誤與禍害,終於為多數人所深知,連過去高舉台獨綱領的執政黨,也如這個極獨媒體所稱,“在‘行政院’打算進一步推出諸多『積極開放』措施之際,民進黨內也有人打著『積極定位、自信開放』旗號,為之提供支撐論述”。甚至日前新任台聯黨主席就任時,公開痛批民進黨利用“虛幻的台獨”製造激情與悲情,其同黨立委亦直陳“獨派團體一定會被歷史淘汰”。因而以極獨意識型態支撐其鎖國自閉主張的這一小撮人,正陷入裡外不是人、四面楚歌的困境。
社論指出,不過,那些用以包裝鎖國自閉主張的炫人說辭,若不痛揭其非,免不了仍要淆亂視聽。其中渲染台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強調台灣投資以彼為主要標的之說法,最容易引發恐懼。我們不能不就此再一次剴切剖析,以正視聽。
我們曾一再指出,今天外人投資對中國大陸的集中度,新加坡遠在台灣之上。以新加坡政府的精明幹練,新加坡全球競爭力之領先群倫,難道還不如我們這些極獨論者對“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經濟不能過度依賴單一對象”等了解之深?
如果打開以管窺天的眼睛,那些睜眼說瞎話的人也會十分清楚,今天舉世各國幾無例外均將中國大陸視為經濟動力的重要泉源;或將大量資本與技術投入以盡享世界大廠的利益,或者將產品、服務投入以博取世界市場的銷路。
原因極其簡單,就是中國大陸20餘年來以平均9%以上的高速成長,處處都是機會;中國大陸充沛廉價勞力與廣袤的國內市場在其政府積極主導之下,以落後國家前所未見的魄力對世界各國開放。那些未大力投資、未大事攻掠此廣袤市場者,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是距離太遠構成障礙,是語言不通、文化隔閡險阻重重,是本身競爭能力薄弱、技術落後,被排除在外。新加坡距離不算太遠、文化差異不算太大、競爭力與技術水準則頭角崢嶸,因而雀屏中選,力拔頭籌。
台灣在距離方面無人能及、文化方面遠勝群倫、競爭力與相關技術更不在人後;而且中國大陸的發展軌道正循著台灣40年前的舊路急馳,台灣過去的經驗、人才、產業正是其夢寐以求的寶貝,而20餘年來中國大陸得有賴以自停滯中忽然躍起,一至於今做為支撐其出口與成長主力的加工出口業,正多拜一批自台灣出走的中小企業之賜。
社論說,凡此種種,都明白顯示:這個各國攘臂以求而不可得的動力來源、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原本乃是台灣的囊中物;正是受“鎖國自閉”謬論20餘年來的全力封堵,讓大多台灣經營者失之交臂,讓台灣的機會轉成危機;也正受其所賜,讓新加坡、南韓等國取而瓜代,坐令大陸的聯想、中芯、海爾等得成氣候、叱吒自雄。
即使如此,台灣還有甚多企業家在枷鎖的隙縫裡脫身,還能有令極獨派如此驚駭的大量投資在對岸蓬勃發展,進而每年為台灣的中上游產業創造出大量出口機會,高占台灣每年出口額的四成,台灣經濟潛力之大可以想見,只是逾20年皆未能實現而已。
將這幾項歸納起來,立可得一結論:不獨台灣經濟依賴大陸,大陸經濟亦依賴台灣;進而言之,所謂“經濟制裁七天滅亡台灣”的狂言,是完全無知的謬論,一旦任何一方實施經濟制裁,兩岸之中後亡的絕不是中國大陸。因而當“鎖國自閉”的呼聲已聲嘶力竭,反對的聲浪則洶湧澎湃,當車的螳臂,何足慮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