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政協委員應有強烈使命感責任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05 12:11:51  


  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澳門日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廣東省政協上月底舉辦新政協委員培訓班,七十六名新增補的政協委員中有六十人出席,包括香港一衛視著名主持人在內的十六名委員因故缺席。雖事前已請假,省政協秘書長楊懂則表示,委員中確實有人把“政協委員”當花環、當標籤,當“掛名委員”,並認為“這些請假的理由並不充分”。省政協主席陳紹基也對媒體表示:“委員不履行職責就是尸位素餐”,有辱委員頭銜,“那就請你出去”。 

  社評表示,衆所周知,人大代表是經過選舉選產生的,但政協委員卻是“協商產生”的。目前,政協委員在許多地區已然成為可饋贈的“禮物”,如一些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得金牌、電影明星一炮走紅、企業家捐資辦學等,政協委員的榮譽很快就可拿到手。顯然,政協委員對他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榮譽而已。 

  對政協持藐視態度的人卻偏偏當上政協委員,已非新委員所特有,也不是廣東一省的個別現象,而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去年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首次公佈未出席會議的委員的情況,共有三百八十八人缺席,其中未請假者有一百六十八人。日前舉行的廣東省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也出現三十多位“請假”的委員,但這些委員請假的理由卻是:“陪同上級領導外出”、“接待上級部門檢查”及“需要指導運動員訓練”等…… 

  然而,這些人旣然不適合當政協委員,自己也似乎不很情願當政協委員,有關方面在“協商產生”時,為何還偏讓他們“產生”呢?而這些人旣沒有參政議政的意願又缺乏參政議政的能力,又為何在“協商”時不婉言謝絕呢?答案大概就是:首先是有關方面看中了這些人的社會聲望和社會地位;而這些人也看中了“政協委員”這一頭銜所能夠給自己增加的社會聲望,以及其他的種種好處。 

  社評指出,一般而言,政協每年舉行一次全會還不足一周,如果一年中連六十分之一的時間都擠不出來“謀其政”,如何說服公衆相信自己是稱職的委員? 

  其實,造成此一狀況,的確是有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委員身份的獲得,並非出於社會責任感的驅使,及為民衆利益代言的願望,很多知名人士本身並不想參政議政,而僅僅是在自己的行業做出特殊成就時,“被動地”升任“政協委員”,是作為一種榮譽或奬勵而被“授予”的。導致部分人將“政協委員”當成虛職、兼職、閒職和過渡職,甚至是讓一些接近退休、晉升無望的部門領導再享受幾年待遇的安慰職和榮譽職,其結果是連委員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又如何談盡心盡職? 

  社評說,當然,僅有參政議政的熱情而沒有能力同樣不行。有些政協委員的發言,大多都是一些空話、套話、泛泛而論和似是而非的話;有些委員囿於自身能力,除了哼哼哈哈,確實也表達不出所以然來;有些委員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固然是專家,但缺乏對其領域之外的認眞關注。 

  因此,政協機關應從源頭上把好委員資格關。今後在遴選政協委員時,不能僅僅滿足於候選者的身份,而應當附設若干限制條件,旣注意代表性,更確保履行職責的素質同樣優良。因為政協需要的是敢於為民衆利益呼喊的委員,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委員,而不是僅僅出於政治或商業利益的考慮,實際上把“政協委員”當作榮譽的某些所謂的“社會名流”或成為“富人俱樂部”。 

  社評認為,政協是各階層人民參政議政之場所,成為政協委員的確是一種榮譽,但卻非一旦獲得就可安之若素的榮譽。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政協委員作為政協工作的主體,其對自身職能的履行,決定着政協職能的履行和作用的發揮。 

  政協委員來自社會的各方面和各階層,代表着不同的界別。因此,合格的政協委員首先要有參政議政的熱情,還要具備相應的議政能力。 

  最後,社評認為,作為政協委員,首先應是責任和使命。如何不負衆望、不辱使命,這是政協組織及其委員必須正視的問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