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全球股市影響,香港恆生指數三月五日下跌777.13點,是五年多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
中評社香港3月13日電/據中新社報道,最新一期的《中銀經濟月刊》認為,近期的全球股市暴跌,其根源在於全球資產價格因流動性過剩被炒得過高,市場早已存在調整壓力。
今年二月底開始,國際金融市場相當動盪,出現了全球性股市暴跌,外匯市場、商品市場和債券市場均在調整之列。《中銀經濟月刊》認為,從最近公布的各國經濟數據來看,這次調整與實體經濟表現關系不大。雖然此次風暴從中國開始,但中國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有限。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中國金融市場規模較小,發展尚未成熟;其次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度不高,不存在影響海外市場的機制。
促使各類金融市場同時下跌應具有更加深刻的根源。文章認為,這個根源是全球資產價格因流動性過剩被炒得過高,市場早已存在調整壓力。二○○一年,美國基準利率急降十一次,其後歐元區也連續降息,日本則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就一直維持零利率。長期低息政策使資金供應十分充裕。另一方面,石油美元也成為流動性過剩的來源。
由於全球流動性過剩,從二○○三年底到二○○六年底,成熟市場的股指上升了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一百三十,新興市場上升了百分之三百至百分之四百。各國樓價只漲不跌,世界商品價格也出現相同趨勢。盡管資產價格一再攀升,卻未出現過一次較大幅度的調整。資產價格高估自然會在不利消息刺激下導致市場調整。另外,近期發生的“套利交易”(CarryTrade)平倉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波動。
文章認為,盡管經濟基本面尚未出現逆轉跡象,但市場對於次級債券市場壞帳問題、美國房地產市場冷卻問題、“套利交易”的動向相當關注;並留意資產價格調整會不會導致“財富效應”下降,影響美國私人消費。文章認為,從調整深度來看,金融資產價格高估現象還沒有完全扭轉,繼續調整是完全可能的。估計未來一段時間,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會在振盪中繼續整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