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台灣的優勢可能在兩三年之內消失殆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30 11:48:54  


  中評社香港3月30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英特爾本周宣布在大連投資十二吋晶圓廠,兩年後將用九十奈米製程生產。台灣業者憂心,不久的將來兩岸晶圓業的優劣勢將整個“豬羊變色”。

  英特爾是國際半導體龍頭,技術領先台積電、聯電是公認的事實。儘管生產自有品牌微處理器的英特爾與晶圓代工專業廠台積電、聯電並非競爭對手,但英特爾在中國大陸引入先進製程,假以時日透過技術橫向擴散,對大陸整體產業的提升效果,將可以預見。 

  社論說,英特爾大陸設廠,對台灣而言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先進大企業投資中國大陸,將會使兩岸競爭的優劣態勢加速翻盤。近幾年,台灣討論兩岸產業競爭,習慣地評估兩岸技術差距,概念上還是依循傳統“雁行發展理論”,認為後進者(中國大陸)與先驅者(台灣)仍將保有一定技術差距。這樣的古典理論,似乎認定大陸只是個生產基地。殊不知中國大陸做為一個十三億人口的龐大經濟體,其吸引力除了低廉的勞動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其市場潛能。在持續二十年經濟高成長、人民逐漸富裕之後,大陸市場的吸引力只會擴大,不會縮小。許多世界級跨國企業大幅投資大陸,看重的也是其龐大市場,希望藉生產/消費同地的優勢,擴大企業競爭優勢。加入市場變因之後,中國大陸對於外商先進技術與投資的吸引力因而放大,其原本與台灣的技術差距,透過外商加速投資,整個翹翹板就可能一夕變盤。 

  英特爾大陸設廠的第二重意義,在於衝擊管制思維。由美國主導的瓦聖納協議,追究源頭,其實是冷戰時期美蘇對峙的產物。如今,冷戰已結束多年,世界經濟早已進入後冷戰的新一波全球化,瓦聖納協議對於非軍事產業的管制,也有重新檢討的呼聲。根據瓦聖納協議,半導體輸出目前只開放到點一八製程。但美國政府不像台灣,並非鐵板一塊;根據英特爾的說法,中國大陸設廠投資案已獲得美國政府許可,二年後可用先進的九十奈米製程,甚至不排除用更先進的六五奈米製程。反觀台灣勞師動眾開了經發會,才恩准了點一八製程,而投資上限的緊箍咒,仍絲毫不見鬆動。對比於英特爾與美國政府的彈性,更突顯台灣這套管制思維的過時與可笑。 

  社論說,瓦聖納協議到底要如何修改,台灣無容置喙。但面對全球化競爭,台灣政府起碼要讓產業與外商站在同一個立足點上。如果英特爾能,為什麼台積電、聯電不能?我們認為,對於台積電赴陸設晶圓廠案,台灣“經濟部”應立即主動請台積電補件,並召開會議予以重審;重審的標準,至少應比照英特爾予以放寬。只要美國政府同意十二吋,台灣為了晶圓競爭優勢,亦應同意十二吋。同理,假設美國放行六五奈米,台灣也應立即彈性核准六五奈米。這樣的亡羊補牢措施不僅對台積電適用,也應比照適用於聯電等其他晶圓業者。惟有如此,晶圓雙雄的世界地位才能得以存續。 

  此外,對於非瓦聖納協議管制的產業,政府應全面放寬管制,包括投資上限的緊箍咒,以利台灣企業全球競爭。即使是需要高度監理的兩岸金融,政府也可從最低監理需求的“參股”銀行著手。坦白說,以投資上限這樣的管制項目限制企業發展,幾乎是共產國家“計畫經濟”的石器時代思維。現在,世界的經濟已經是知識經濟化、全球化了;如果行政當局再用石器時代的狹隘方法去管制台灣廠商,那麼台灣經濟就可能要靠石刀、石斧打天下了。事實上,讓台積電用八吋、點一八製程去對抗英特爾,已經等於是用石刀、石斧去對抗現代槍炮了。 

  最近幾年,台灣輿論、學界與企業界充斥著“台灣人才、技術還領先中國大陸幾年”、“再過幾年,台灣就會被大陸趕上”之類的討論。但即使是同樣的結論,企業界與基本教義派也常做出不同的解讀。焦慮的業者往往會鞭策自己更上進,更有憂患意識;但少數基本教義派卻認為,開放大陸投資根本不需邁大步,反正“中國大陸的技術還落後台灣好幾年”。 

  社論指出,英特爾投資案清楚地告訴我們:台灣的優勢可能在兩三年之內消失殆盡。一旦台灣喪失了大部分的產業優勢,面對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強權與區域封鎖,再想翻身就難如登天了。“經濟部長”陳瑞隆如果像“關心台視股權”一樣地關心台灣經濟,就該考量重審、放寬所有的赴陸晶圓投資案。亡羊補牢是否嫌晚,且看“行政院”如何作為了。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