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8日電/泰國《世界日報》今天發表題為“英相布萊爾辭職 美撤軍壓力增加”的社論,指出英國首相布萊爾10日在他自己的選區宣布,將於6月27日辭職。預料現任財政大臣布朗屆時將可順利接班。布萊爾自1997年領導工黨在選舉中獲得大勝,執政10年之久,而他本人則卸職之日不過才54歲,自稱“克服權力欲惟一的方法,就是放下權力”。舉世滔滔,政治人物如此灑脫豁達者,仍屬不可多得。
社論表示,曾號稱“國旗不夜”的大不列顛,是近代史中最老牌的帝國主義者,在二戰之後,海外領土紛紛獨立,英國淪為國際舞台上的2流角色。舊日的風光撐不住,戰後歷任當政者幾乎都難擺脫“撫今思昔”的悲情。布萊爾10日告訴追隨者,自1945年以來,國內就業增加,失業減少,改進醫療保健,提高教育成果,減少犯罪,並促進多方面成長的,“就是現在的政府”。這應是他10年不倒的本錢。
但反對黨指責他是“派兵海外、打仗最多的首相”; “伊拉克這個字將刻在他的政治墓碑上”。由於他始終支持美國出兵的政策,與英國民意有違,10年前他就任首相時,曾提出“非戰”的主張,頗得各方推許。但後來英國出兵巴爾幹和中東,尤其是大舉進攻伊拉克。所謂“國際聯軍”,實質上是美英聯手。想不到布萊爾聲望驟跌,與布什同陷於進退兩難的窘境。
社論稱,布萊爾宣布辭職之前,已有自伊撤軍的決定;預料他退隱後,英美合作關係仍將持續,但軍隊是只會減少,不會增加了。布萊爾一走,布什將更增“蒼茫人獨立”的孤寂感。
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是美國當前最重大的問題。布什團隊過去強調“必須打到勝利為止”的說法,在民間相信的人越來越少。參眾兩院先前所作“限期撤軍”的決議,已被布什否決。眾院10日再度決議,軍費捐款以2個月為限,要政府在7月份前“交出成績單”。共和黨內10多位溫和派議員們8日造訪白宮,表達他們支持作戰政策,“到9月底為止”。換言之,限期撤軍和1000多億軍費案綑在一起。如果戰地形勢不能好轉,伊國政情無法穩定,國會與民間反戰情緒繼長增高,白宮的否決權將會有擋不住的1天。
美軍增兵2萬多人的“新保安計畫”,次第執行已有3個月,伊國的馬里奇政府在消弭教派衝突和恐怖活動上,出力無多,當局既未能進行修憲,以號召遜尼派參與政府體制,也未能改革石油收益的分配,吸引反對派的向心力。馬里奇似乎是“以不變應萬變”,但美國民眾卻難以忍耐無休止的流血犧牲。5年多來,美軍陣亡者超過3400人,戰費消耗5000億美元,如果連巴格達“綠區”的安全也無法確保,這仗再打下去有何意義?
社論表示,在英國,新的北愛爾蘭政府剛剛組成,勢同水火的兩大勢力終能化異求同,坐下來從容論政。對布萊爾和工黨政府而言,算得上是1項歷史性的成就。他選擇這個時機下台,頗有“見好就收”之意,也藉此避免了伊局惡化時的尷尬場面。他所謂“從政10年,對我自己,對英國,卻已經夠久了”,隱然有藉此自遣的意味。
美英同為民主國家,但制度不同。布什的總統任期還有20個月,他不至於,也不應該在任滿之前,像布萊爾那樣揮手而去。他倆都是自信堅強,“自己覺得對,就要堅持到底”的性格。布萊爾知機而退,對布什的內心世界一定會有相當影響。調和鼎鼐,要有大決斷。
社論指出,伊拉克盤根錯結的局面,留於伊國人民去解決。事實證明“外軍佔領”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是抱薪救火,越幫越忙,布萊爾下台後,布什應再慎重考慮美軍之進退和美國的安危大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