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會讓“綠色、科技、人文”深入人心。 |
中評社香港8月11日電/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刊文指出,中國應以籌辦和舉辦奧運會為契機,著力培育具有現代文明素質的公民,積極引進具有現代意義的管理制度和社會運行方式。全文如下:
奧運會之後,中國將得到什麼樣的遺產?自2001年12月13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正式成立後,這一命題即以或顯或隱的方式,從語言到行動、從現實到網路、從官方到民間時刻叩問著中國和中國人。
看得見的物質遺產正以奧運規格、中國氣派和速度在主辦城市北京及其他協辦城市瀟灑崛起。壯觀的場館、高水準的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洗心革面”後的市容市貌(包括空氣)等等,這些無疑都是奧運會留給中國的一大筆遺產。這些也無疑都是彌足珍貴的。但是,再堅固、再先進的物質遺產,也有老化和落伍的一天。而那些在籌辦和舉辦奧運會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無形資產,只要不斷“淬火”,就不僅不會過時和貶值,反倒會與時俱進、不斷增值。從這層意義上說,這些遺產是更加值得珍視和發揚光大的。
從這一視角來審視北京奧運遺產,也許,最寶貴的遺產莫過於在“科技、人文、綠色”理念的指引下,中國以籌辦和舉辦奧運會為契機,著力培育具有現代文明素質的公民,積極引進具有現代意義的管理制度和社會運行方式。
奧運會讓“綠色、科技、人文”深入人心。在踐行這一理念的同時,具有現代文明意識的公民數量大幅提升,各項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受到廣泛重視,民眾生活環境更宜人居,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更為和諧。讓“科技、人文、綠色”的旗幟永遠高揚在中國的上空,在這樣的背景下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世人的期待,中國人更應永遠以此自我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