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在阿富汗的加茲尼省,被釋放的南韓人質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離開。 |
中評社香港8月30日電/隨著人質陸續被釋放,持續40多天的韓國人質危機正在按照塔利班與韓國政府達成的協議逐步得到消解。儘管未能做到“完璧歸趙”——有兩名韓國人質不幸遇害,但是沒有動武、大部分人質獲釋,這樣的結果還是比較理想的。透視這一結果,可以清晰地看到韓國、美國、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四方博弈的痕跡,尤其是在韓國、美國和塔利班三方之間。
韓國為何選擇面談
《解放日報》發表文章說,在將近一個半月的人質危機中,有過多次反覆與變化。塔利班最初提出的放人條件是韓國政府撤出駐紮在阿富汗的200名軍人,當時韓國方面表示,將按原計劃於今年年底前撤出。後來,塔利班又改換條件,要求釋放被阿富汗政府關押的塔利班武裝人員。可以說這次改變是人質危機的轉捩點,因為塔利班要求釋放的幾名囚犯幾乎全部在駐阿美軍的手裏,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危機的解決就不是韓國政府和塔利班雙方的事。涉及面的擴大,導致了不確定性的增加,也使危機具備了升級的可能性。果不其然,其後塔利班若干次的最後通牒,交織著美方的袖手旁觀、韓方的積極奔走和阿富汗政府的有心無力,最終以兩名人質的遇害達到危機升級的臨界點。在這個時候,來自國內越來越大的壓力終於讓韓國政府選擇了與塔利班直接面對面的談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這是人質危機最終得到化解的最關鍵因素。
美國為何“不作為”
李偉指出,由於美國民眾在反恐問題上持有較為強硬的態度,加之考慮到大選因素,布希政府一定不會在這件事上表現出軟弱。況且,這次不是美國人被綁架,布希政府所承受的壓力有限,因此更沒有必要通過釋囚來助長塔利班的氣焰。不過,韓國畢竟是盟友,而且美國政府也知道一味強硬對解決人質問題於事無補,於是它選擇了一種聰明的做法,即抽身事外,讓韓國政府與阿富汗當局去解決這個難題。至於韓國政府最終與塔利班的面談,相信韓方在美方和阿富汗政府那邊都做了工作,在不影響美國反恐立場的情況下,布希政府也就默許了。
不過,對於韓國來說,美國在這次人質危機中的“不作為”的確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美韓同盟會不會因此出現裂痕、甚至破裂?對此,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認為,雖然人質事件會使韓美關係有一些“隔閡”,但韓美同盟並不會因此有所動搖。只要韓美同盟的基礎,也就是韓美假定的“共同的敵人”依然存在,韓國就仍然離不開美國這個“老大哥”。
塔利班為何會放人
對於塔利班而言,最終的結果並不算太壞。根據協議,韓國保證年底前從阿富汗撤軍、近期撤走援助機構、不再向阿富汗派遣傳教人員,這些條件不是韓國政府事先就已經承諾過的,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在目前這種局勢下,估計也不會有什麼韓國人敢於“深入虎穴”)。令人關注的倒是塔利班在最後一輪談判中罕見地放棄了此前關於人質換囚犯的前提條件。對此,李偉表示,之前塔利班提出這個條件就有“提高籌碼”的用意,如果最終能實現換人,當然最理想了,如果不能,那麼放棄也是一種姿態,形象上會有所加分。
沈丁立認為,現在塔利班所面臨的可以說是一個內外交困的局面。其在國內的政權早已不復存在,而且今年以來北約部隊也加大了打擊力度。在國際上,塔利班一直遭到美國“窩藏‘基地’組織恐怖分子”的指責。雖然塔利班堅持強調自己不是恐怖組織,但在美國眼裏,“窩藏、協助”恐怖分子,也就是自動地站到了恐怖分子的隊伍裏。而在這次人質事件中,塔利班不僅綁架了23名無辜人質,還殘忍地殺害了兩名人質,招致國際社會的譴責。塔利班有多年的執政經驗,它很清楚一個政權的強大需要文武兼修,即不僅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也需要一個“仁義之師”的外部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支援,才能在國內的政治鬥爭中走得更遠,步伐更穩健。
在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恐怕無法實現後,對塔利班來說,再繼續扣留人質或殺害人質已毫無意義,相反會引發國際社會更大的壓力,進一步惡化其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使原來“同情”它的國家產生反感情緒,並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內部各派力量之間的分歧。與其如此,不如與韓國政府達成妥協。這是一種現實的選擇。而且,可以與外國政府舉行成功談判,從而打破美國確立的不與塔利班直接接觸的“原則”,這一點本身也顯示了塔利班的“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