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社評說,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十月份消費物價指數上升3.2%,達到9年來新高。這顯示本港已步入物價全面上升和實質負利率時期。物價全面上升加劇貧富懸殊,衝擊社會和諧,實質負利率攀升則催生資產泡沫,埋下經濟隱患。政府切不可對當前通脹帶來的兩大危害,掉以輕心。
目前本港的高通脹負利率環境,在某些方面類似1997年,但形成這種環境的因素比1997年更複雜,也更加持久。由於國際油價不斷攀升,港元隨美元走弱,人民幣持續升值,形成物價成本不斷上漲和港幣購買力不斷下降的惡性循環,而且這種惡性循環有較長時間存在和加劇的趨勢。因此,目前的高通脹負利率環境,潛藏的風險不下於1997年。政府應有充分的危機感,未雨綢繆,避免重蹈泡沫破裂後經濟民生受重創的覆轍。
社評表示,目前本港的通脹,已由食品價格上升,蔓延到租金、交通費、燃油附加費等各個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本年度第3季因有差餉寬免,所以表面通脹在2%以下,上月份起此項寬免結束,通脹的實際增幅即時顯現。由此觀之,明年的通脹走向不容樂觀。通脹侵蝕市民的實際收入,加薪追不上通脹的基層市民,生活將百上加斤,可能加重社會矛盾和怨氣。政府應考慮適當減免明年的差餉,以紓緩通脹壓力。對於沒有物業的在職貧窮人士,政府應加快落實和擴大交通津貼。此外,可借鑒新加坡和美國的做法,對收入低於綜援水平的在職貧窮人士,以就業入息補助方式,直接補貼其不足部分,或為低收入家庭提供食物券、健康保險計劃和幼兒護理服務等支援。
港元隨弱美元轉弱,本港資產價格變得吸引,股市和樓市可能在實質負利率下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港股進入調整期,股市扮演資金“蓄水池”的功能可能減弱,在一定程度上令資金流出股市,可能推動樓市上升。如果樓市上升過速,對整體經濟和民生的影響,以及埋下的隱患,遠大於股市上升過速的負面影響。1997年樓市泡沫形成和破裂的慘痛教訓,殷鑑不遠。政府無力控制股市,但欲防止樓市泡沫形成,卻可透過土地供應政策進行調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