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明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仍然延續去年的主題:遏止艾滋,履行承諾。昨天,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中國專題組聯合發布《中國艾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年)》。《報告》中估計,到2007年底,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這個數字在2003年是84萬人,2005年還是84萬人。《報告》的另一個重要結論是,性傳播已經逐漸成爲主要傳播途徑;而此前廣受社會關注的“血禍”(因非法違規采血輸血而集體感染艾滋)已經不再是受關注的話題。
近幾年,每到艾滋病日,衛生部都會照例出來發布新聞,其中發布的具體信息,越來越無法引起媒體和公衆的注意。
南方都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在本世紀最初幾年,艾滋病一度是媒體報道的熱點,也是關注度很高的社會話題。其中有幾個原因:其一,中國的艾滋病情被官方低估,民間組織和國際組織對形勢的判斷,比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要嚴重;其二,以“血禍”爲代表的區域性疫情,其嚴重事態的真相始終處于被遮蔽掩蓋的狀態,地方政府層層保護,不僅侵犯了公衆的知情權,而且嚴重阻礙了艾滋防控;其三,國民對艾滋病的了解不多,不僅有大量偏見和錯誤信息需要糾正澄清,而且也存在相當普遍的獵奇心理,這一民衆心理也在事實上爲艾滋病話題加溫。
在2002年、2003年,關于艾滋病在中國存在幾種不同的話語,有民間組織及志願者的聲音,有媒體獨立調查的報道,有專業調查公司的調查,還有國際組織發言,當然也有政府說法。這些聲音幷不統一,中間時有矛盾;這些聲音也沒有聯合在一起的意思,各自發言,構成了喧嘩的場面,同時也以互相糾錯互相監督的方式,逐步逼近中國艾滋病情真相,增進了艾滋病常識在民衆中的普及,也間接推進了中國政府正面强力介入。經過那一段看似混亂的話語圍攻,艾滋病防治工作在中國逐步整合,日益規範化,形成了以政府爲主導的防治體系。2006年初,國務院公布《艾滋病防治條例》,其中明確規定防治艾滋病是政府職責。
社論指出,最近幾年,中國政府以其强大無比的行政力量防治艾滋,其成果不能否認。但隨之而來的,政府成爲艾滋病情的權威發言人,而且幾乎是唯一的發言人,民間聲音逐漸聽不到,媒體已經沒興趣再做具有揭黑性質的獨立調查,剩下的多是一些關懷性的報道,而國際組織現在與政府聯合發言,儼然成爲一體。政府包攬艾滋病防治工作,統一發聲,這固然有其效率優勢,但是也在社會輿論和心理上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突然之間艾滋病好像就與百姓沒什麽關系了,用不著普通人操心了。隨著社會先行階層對這個話題的脫敏,隨著政府像報告GDP一樣發布病情,人們的危機意識逐漸在衰落。
但其實,艾滋病作爲一個社會問題,它需要保持其話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人口衆多而且社會發展非常不平衡,艾滋常識的普及、艾滋防治工作的普及基本上停留在大城市和相對高知人群中;而在農村以及許多中小城市,艾滋病常識仍然被封鎖在無知、禁忌、歧視和誤解的困境中,而“血禍”明顯更容易發生在那些貧窮的地區、無知的人群中。另外,由于賣淫活動還處于違法的、地下的、隱晦的狀態中,這個真正的高危人群難以正面大規模接觸,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具體落實非常困難。實際上,只有當艾滋病成爲公開的、去歧視的、無秘密的話題,成爲全社會所有人都能够以平常心對待的話題,那些最危險、最幽微的角落,才有可能被照亮,政府的防治工作才可能完成其必須的“覆蓋率”。
社論說,社會對艾滋病話題提前脫敏,這一現象或許與政府主導防治工作幷無直接關系,政府或許應該有意識地向從前的民間話語學習,不回避那些聳人聽聞的信息,不介意將事情最壞的方面講出來。現在艾滋病這個話題萎縮成每年一度,在這個時候,一支獨大的政府有責任把中國艾滋病情的嚴峻性傳達出來,而不是匯報工作成效,不動聲色地披露一些無人質疑也無人核查的數據,以這種“絕不渲染”的態度發布的這些信息,在多數民衆的頭腦中不會留下任何印象。這樣下去,這個話題將不再擁有原本朝氣蓬勃的社會動員力,艾滋病防治真要成爲一項徹底的政府工作,那實在未必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