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7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一篇署名評論文章說,最近,中國海軍“深圳”號驅逐艦完成了對日本成功而不圓滿的訪問。成功的標誌,是因為它是解放軍軍艦首次“啟航”日本,第一次將纜繩拋上近鄰日本大陸的土地;也是中共十七大後解放軍的最大軍事外交活動,開啟了觀察新的中央軍委開展防務交流的新窗口。不圓滿的是,由於美國的抗議及日方的調整,中方官兵沒有實現參觀日本自衛隊裝備的美製“神盾”艦的計劃。關注中國軍事發展的人們,透過“深圳”艦訪日發生的眾多事件,對觀察解放軍未來軍事外交有了新的感想。
作為指導中國高層處理黨務、國務、軍務的綱領性文件,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十七大政治報告,正式寫進了“和諧世界”的新理念,推出互利共贏繼續開放的新舉措。政略決定戰略。軍事外交服從也影響國家外交。雖然到明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落幕、政府大換屆之後,解放軍的對外交流路線圖和時間表才能全面確立,但圍繞台海兩岸形勢的變局而展開的涉台外交、穩定和發展與相關國家及聯合國軍事合作交流的維和外交,仍是軍事外交的兩大方向。在這比較清晰的兩大軍事外交幹線的主導下,解放軍的軍事外交面臨一系列新的課題。從“深圳”艦訪日遇到的各種風浪看,比較迫切的是要解決三大課題,即如何展示中國軍隊和平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形象的課題。
展示和平之師形象的“和平外交”
文章說,中國作為崛起中的政治大國、新興的經濟大國、提升的軍事大國,一方面在世界的影響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世界對她的關注力也日益增多。解放軍應用實際表現讓自己走向世界,及時回答世界各國的關心和疑問。既要和巴基斯坦、俄羅斯、以色列等關係深厚的軍隊深化交流,也要和同中國有領土、領海有爭議且對其崛起有疑慮的印度、越南等軍隊增加交流;既要和對華軍事合作比較積極的法國、意大利、南非擴大交流,也要和軍事交流比較困難且在台海問題上有不同言行的美國、日本等軍隊加強交流。客觀地說,由於傳統、文化和體制等因素,中國軍事外交受政治、文化甚至歷史問題影響過大,而通過自己努力影響或改善關係還不夠。可喜的是,中美兩軍前段時間雖然發生了“小鷹”號航母進港風波,但防務磋商如期舉行,顯示了雙方處理危機的務實成熟和發展關係的誠意。另據報道,中日軍官交流七年不斷,即使在中日關係“最冷”的時候也沒有完全停止,維持著中日軍事交流的管道。這就說明,軍事外交應在大國外交、和平外交的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展示威武之師形象的“威武外交”
軍事外交不同於經濟外交的優勢互補,就是要展示自身強大實力和發展潛力。“深圳”號訪日期間,中國海軍官兵與日本自衛隊進行了軍事、體育交流,互相登上對方艦艇參觀,對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由對方講解,然後坐在一起交流磋商。特別是在體育交流上,參加足球和拔河比賽時,雙方人員按專業跨國混編組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顯示了組織者的獨具匠心和對東方文化的活學活用。過去我軍的軍事外交,主要是與友好國家的來往,影響力有限。當經濟實力提升,現代化程度提高,同時與國際社會面臨共同威脅時,軍事外交成了新的焦點。因此,軍事外交也要與時俱進,包括增加新裝備的出訪、擴大軍演的範圍、在利益相關地區協調解決政治問題等,既可以提高軍事發展的透明度、開放度,也能提升中國軍隊的國際地位。
展示文明之師形象的“文明外交”
文章指出,這一方面,解放軍有其獨特優勢和光榮傳統。但也有提升的空間,如有保守和開放、僵化和活躍、統一性和多樣性、單一和複合等一系列形象並存的現象。就拿訪日心理來說,曾有多次出訪經歷的“深圳”艦官兵也坦言:“儘管時間不長,但心情複雜,總有一種特別大的壓力。”在訪日期間,官兵們用日文演唱《四季歌》、《北國之春》等,受到熱烈歡迎。因此,軍事外交中應提升“軟實力”,注重細節,追求共同點,加強開放度,讓外軍和民眾更多地了解我軍,使軍事外交成為展示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個“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