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鋼在會上發言。 |
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曉丹 羅德儀)全國政協委員萬鋼今日指出,中國具有海外人才向往的創業空間和舞台,但是目前社會保障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他認為,政府在致力於完善體系的同時,應該向有意回國創業的和爲國服務的海外人士實事求是地說明我們的現狀。
他並提議,用事業來吸引人才,用親情來聚集人才,用政策來發展人才,吸收更多的海外高層次的人才回國創業,回國服務,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出重大的貢獻。
今天上午,來自致公黨的萬鋼在全國政協十一届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言。他的發言的題目是“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業,共建人力資源強國”。
萬鋼指出,近年來,海外留學人員回歸勢頭增強。到2006年底的我國出國人員107萬左右,2007年回歸的27.5萬,僅2007年一年回歸的…2006年自然科學獎的67%、科學技術發明獎的40%、科技進步獎的30%的第一完成人都是回國留學人員所創造的。海外留學人員成長一般有三個階段,首先是學習階段,要求不高,第二是工作階段,在國外有了比較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積累了知識和工作經驗。第三階段爲創業階段,也就是通過回國開辦企業、拓展學術、參與社會事務,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處於創業階段的這類人才是我國目前急需的人才,對於他們的回歸,我們應該給予事業發展的保障,安居樂業的保障和參與各類社會事務的保障。
就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業,萬鋼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一、健全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業的工作機制,掌握我國留學人員的實際情况,及時地發布國內人才需求和信息評估分析的報告,爲有意回國創業的人員提供决策參考。這一點希望外交部和駐外使館給予支持。建立海外人才和公開招聘評價准入制度,積極吸引對於科技創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等方面緊缺的人才,對符合條件的海外流血人才回國要構築綠色渠道,要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的職能優勢,形成合力的推進、西晋人才的工作。同時,要整合社會資源,借助專業機構、中介的力量來開展工作,請組織和人事部給予高度重視。
二、我們要實施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創業的長遠規劃,要以創新服務的形式爲目標,鼓勵留學人員以多種形式投身創業,積極探索任用、聘用、項目承包等服務的形式,逐步建立留學人員以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參與分配的激勵機制,辦好各種形式的留學人員的項目交流會,爲國服務團等搭建交流平台。要以創建留學人員創業園爲載體,支持留學人員開辦企業,興辦實業,逐步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留學人員,高新技術企業,突出的留學人員的創業基地,要以優化留學人員創新環境爲重點,支持他們在國內轉化科研成果,入股或者創辦企業,幷給予稅收、融資、勞動人事方面的國民待遇。激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創業園區,設立或者專業化的風險投資基金或者創業基金,地方政府給予關注。
三、研究制定更有針對性、操作性的吸收海外人才回國創業的配套機制。1、是要切實解决海外人才回國後的生産上的後顧之憂,爲在國內沒有戶口的留學人員及時解决戶口問題,要把綠卡制度作爲吸引海外優秀人才的重要政策工具,對已經入了外籍的歸國創業人才,經過有關機構認定後,應盡快發放綠卡,使他們享受國民待遇。對沒有入外籍或者已經取得綠卡的人才,要妥善解决其家人和子女的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問題,這一點敬請公安部門和社保部門給予支持。切實解决困擾歸國人員子女上學的問題,上中學的至少提供一次擇校的機會,必須的擇校費應該由用人單位承擔或者由政府來補貼。對於歸國人員子女上大學的,要給予參加高考的同等權利,同時優先納入高校招生的範疇。對於外籍身份的子女,收費有相應的折扣,請教育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對於歸國人才具有兩個以上子女落戶國內,要免收他們的社會撫養費,這一點請人口計生部門給予關注。爲歸國人才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服務,有條件的省市應該建立海外歸國人才中心,爲歸國後的生活問題提供招聘、推薦、落戶、合法綠卡等一站式的服務。
2、是要給歸國創業的要給予相應金融方面的支持,政府應該在認真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對留學人員興辦高技術企業提供融資的支持,這一點請金融機構給予關注。取消對外籍回國人員已經取得綠卡的科技人員參與創新,享受所獲成果方面的限制,重點包括應該允許取得綠卡的外籍身份的歸國人員根據其貢獻來分享企業的股權,允許具有海外身份的人來參與支持國家的科技項目和申報國家的獎項,這一點請科技部和工商總局給予落實。大量留學歸國人員爲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國創業,將有力地加速我國成爲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
3、是給海外人才以政治上的關心,在制定涉及到海外人才政策法規的時候,應該通過一定的形式,征求他們的意見,要吸收更多符合條件,具有中國國籍的海外人才加入中國的組織,使他們有平台和機會發表意見和建議。在海外人才聚居的地方,興辦一些由所在國和本國雙重承認的以中小學爲主的專門學校,這樣可以打大緩解目前在海外留學的高級人才最爲困擾的子女教育問題以及國內政府機構派出人員和企業走出去人員最爲困難的子女回國後的教育問題,這一點也希望教育部門給予大力支持。
萬鋼坦言,我國具有海外人才向往的創業空間和舞台,但是目前社會保障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我們在致力於完善體系的同時,向有意回國創業的和爲國服務的海外人士實事求是地說明我們的現狀,用事業來吸引人才,用親情來聚集人才,用政策來發展人才,吸收更多的海外高層次的人才回國創業,回國服務,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出重大的貢獻。 |